在我國古代不懂得易經就成不了王侯將相,是帝王、政治家、軍事家等等的必修之術。我國曆史上的帝王,很多都讀過《周易》,並應用精通《周易》大道及周易數術高深的人才為軍師,用來出謀劃策。軍事中周易的理論應用更多。孫武,孫臏,甚至諸葛亮兵法著作中,大量的周易思想。最早的曆史上周文王重用精通易道的薑子牙做軍師,在治國安邦,江山社稷上運用《周易》的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用精通易道的張良為軍師;唐朝的徐茂功能推會算就是唐太宗的得力謀士,三國的諸葛亮不僅精通易道,在易術方麵有較高的造詣,著作有《奇門遁甲》等等,還有明朝的軍事劉伯溫預言非常準確易術著作有《黃金策》等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還有康熙,雍正,乾隆,都是運用《易經》的智慧來治理天下。
易經具有很深的科學研究價值,對於現代來說,在天文學,氣象學,生命科學,醫學,物理學等等方麵發揮了作用,在未來它必將在更多領域發揮更多價值。國外不少的科學家、專家、學者都把《易經》作為潛科學來研究,還把“相對論”、“化學元素周期表”、“生物遺傳密碼”等與之聯係起來,探索著新的發明或發現
中國天文學家劉子華博士,1919年赴法留學,他潛心研究天文學,運用中國傳統國學易經八卦的基本原理與西方現代科學相結合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理論和對太陽係存在第十大行星的預測,
是天文學上一種新的理論。成功推測出太陽係存在第十大行星。1939年他把自己的預測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日月之胎時地位》交給了法國巴黎大學,1940年巴黎大學博士評審委員會確認該論文有資格取得博士學位。從而震動世界。在半個世紀後,美國和前蘇聯都發現了這顆行星的存在。
物理學家牛頓(1642-1727)總結出力學三大定律。他的力學規律,在解釋行星繞日運動的第一推動力問題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他最終把把行星繞日運動的第一推動力解釋不了的疑點假設成上帝給的力。遺憾的是,假如當時牛頓在研究物理力學時,同時研究東方《易經》,也許這位天才的物理學家帶給人類的貢獻將更加輝煌更加偉大。1972年10月23日,,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提出:“牛頓力學已被量子力學代替了,在量子力學中有條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測不準定律‘。這條定律說明我們永遠測不準一切,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所以近代物理學有些看法,與中國太極和陰陽二元學說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