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做妥了準備(包括為自己的人生與事業生涯所做的通盤準備,以及借此設定與達成中期目標,而完成特定準備),希爾脫穎而出。
準備工作相當費事,但誠如丹麥諺語所言:“想跳得高,助跑距離一定要長。”而出書這件事,使希爾更接近人生目標——做個對世界舉足輕重的成功學家。
毫無準備就參加馬拉鬆競賽,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要在馬拉鬆比賽中獲得佳績,需要少則數周,多則數年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找一雙最合適自己的跑鞋學習伸展操,並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然後,開始每天跑幾英裏,再逐漸加長距離;同時也要閱讀有關書籍,向好手請教;並且到了賽前,要勘查好路線;透過這些準備工作,選手才能麵對生理與心理雙重嚴酷挑戰。
充分的準備才能為成功打下基礎。從某個角度看,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算是一項準備工作,對我們日後的人生有所影響。我們所做的好事,乃至所犯的錯誤,都可能有助於日後創造更大的貢獻。
在此必須特別強調,深思熟慮、明確、有創意的準備工作,對於我們獲得預期的成功,實在重要無比。
曆年來,每一位偉大的足球教練,都非常強調賽前準備的重要。
優秀政治家投入競選之後,必定會盡力準備。
謹慎的律師在開庭前,必定會事無巨細地做好準備。
登山家挑戰高峰之前,必定會詳加規劃。
老師上課前,也都會準備好教案。
沒有一種成功完全不需要準備;固然有不少類型的成功似乎靠運氣,但誠如一句17世紀成功格言所說:“準備是幸運之母”。
針對人生中較重大的計劃,我們更要重視其準備工作。
隻有做好穩妥的準備,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展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然後,才會享受成功所帶來的高度滿足感。
7.尋找智慧,學會“換地方打井”
遇到問題,我們應該學會改換思路。思路一改變,原來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早晨,涼爽的微風從窗外徐徐吹進,穿過窗對麵的門出去,而有一隻蒼蠅卻在玻璃窗的裏麵碰撞,試圖飛到外麵。窗子是開著的,成九十度角,蒼蠅一直在努力著,它認定隻要是透光亮的地方就可以飛越過去,如果窗上糊紙,它就在那裏一直鑽,左上右下找出路,實在萬分辛苦!但誰都知道,它永遠不會成功,直至它被消滅。蒼蠅如果稍稍懂得一點繞過障礙的方法,它就不會傻傻地丟掉生命了。
我們說“沒頭蒼蠅,處處碰壁”,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在做著與蒼蠅差不多的事情——隻知拚命努力,而不知道變通,另找一條路走。
我們再來看下麵的例子:
她是一家青年報的科學編輯,工作很出色,但在人才濟濟的單位,她還沒有展現出最理想的光芒。在工作過程中,她發現有不少青年讀者,工作和生活遇到了問題,卻沒有地方表達和交流。於是她提出一條新的思路:開辦一條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心理熱線。
這是一個全新的想法,但是在報社裏談不上什麼主流。因為更多的編輯和記者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寫作和發表新聞稿件,要花時間幹這樣的事,未必值得。但領導還是同意了她的想法。熱線很快開通了,竟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反響,電話幾乎打爆。眾多青少年的心聲,通過一條簡單的電話線彙集到了一起,也為這位編輯提供了很多新聞素材。
後來,單篇的文章發表已經遠遠不夠了,報社幹脆在報紙上開辟了一個新的版麵,名叫《青春熱線》,每周以4個整版的篇幅發表這些讀者的心聲。《青春熱線》後來成了該報社最受歡迎的欄目之一,而這位編輯,很快便獲得了中國新聞界最高編輯獎——鄒韜奮獎。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青年報社。而這位脫穎而出的編輯,就是陸小婭。她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有兩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一,在工作中,具有自動自發的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往往能創造別人無法創造的機會和價值。
第二,在智慧的層麵上,還有十分突出的一點——“換地方打井。”
“換地方打井”是著名思維學家,“創新思維之父”德·波諾提出的概念,用來形容他提出的平麵思維法。1984年,美國商人尤伯羅斯操辦洛杉磯奧運會,將奧運會一舉扭虧為盈,當記者采訪他時,他承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了平麵思維法。
那麼,什麼是平麵思維法呢?
德·波諾的解釋是:“平麵”是針對“縱向”而言的。“縱向思維”主要依托邏輯,隻是沿著一條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麵則偏向多思路地進行思考。為此,他打了一個通俗的比方:
在一個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來。按縱向思考的人,隻會嫌自己打得不夠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按平麵思維法思考的人,則考慮很可能是選擇井的地方不對,或者根本就沒有水,或者要挖很深才可以挖到水,所以與其在這樣一個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尋找一個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縱向”總是放棄別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創造力。而“變通”則在很寬的平麵上,不斷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創造力。
其實,有不少優秀人士,就是在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來進行這種“換地方打井”的創造。
8.學會舉一反三,善於運用類比
遇到問題時,不能執著於問題本身,要善於運用類比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成功離你更近一步。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直是人類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它給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一個更大的空間,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世紀60年代初,英國北部卡都布萊克本地區住著一個名叫哈格裏沃斯的人,他和妻子一個織布,一個紡紗,以此度日。
有一天,哈格裏沃斯的妻子在紡織的時候,不小心把紡車給碰倒了。奇怪的是,紡車上的紡錘從水平變成垂直,立了起來,仍然骨碌碌地轉動著。哈格裏沃斯就想:原來紡錘立著也能夠轉動,如果在一個框中並排立著幾個紡錘,用同一個紡輪帶動它們,這樣不就同時可以紡好幾根紗了嗎?想到這裏,他非常高興,馬上就動手做了一個立式紡錘的紡車,在一個框上並排安置了8個紡錘,一下子使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後來,哈格裏沃斯用女兒珍妮的名字為之命名,這就是“珍妮紡紗機”的由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發明,竟然引發了一場震撼整個世界的新的工業革命。
哈格裏沃斯因為看到了碰倒的紡車,經過思考,觸類旁通,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18世紀中葉,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一位名叫奧恩布魯格的執業醫生。有一次,他替一個病人看病時沒有發現病因,可沒有多久,病人就死了。屍體解剖之後,他才發現病人的胸腔化了膿,積滿了膿水。從這以後,奧恩布魯格就一直思考著怎樣才能夠知道病人胸腔中是否積有膿水。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見經營酒業的父親用手指關節敲叩盛酒的木桶,根據不同的聲音估計桶中酒的藏量。他豁然開朗:人的胸膛不就像酒桶一樣嗎?能不能也用叩敲的方法去診斷胸膛中是否積有膿水呢?經過多次的臨床試驗,他終於發現了胸部疾病與叩擊胸部聲音的關係,寫出《叩診人體胸部,發現胸腔內部疾病的新方法》的醫學論文,從而發明了“叩診”這一醫療方法。
不僅僅是上述例子,施溫發現動物細胞中的細胞核,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和改造蒸汽機,都離不開觸類旁通的思考。
茅理群是著名的“方太集團”的創始人。在剛剛創業的時候,他發明了一種電子打火槍,產品很好,但苦於沒有銷路。後來,他決定參加廣交會,希望借這個平台來打開銷路。
然而,在那麼大的一個展銷會上,怎樣才能夠引起買家的注意呢?突然間,他想起了中國茅台酒打入國際市場的故事:
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茅台酒無人問津。最後一天,銷售員幹脆將茅台酒往大廳裏一摔,頓時酒香撲鼻,吸引了眾多客商和評委,並重新評選,將茅台酒評為國際金獎。
這個故事啟發了他的思路,他決定采取類似的舉措:左手拿一支噴火槍,右手拿一支脈衝槍,雙手舞動,“啦啦啦,啪啪啪”地示範起來,嘴裏高呼:“Hello,Hello!”他幽默的舉止與產品的示範,立即吸引了眾多客商,電子打火槍由此一炮叫響。
茅理群的成功突破,就在於他在關鍵時刻能夠舉一反三,運用類比。
現在,類比的作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日本學者大鹿讓認為:“創造聯想的心理機製首先是類比……即使人們已經了解了創造的心理過程,也不可能從外麵進入類似的心理狀態……因此,為了給創造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得采用一個特殊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使用類比。”事實上,人的認識的發展,總是從不熟悉到熟悉,對新事物的認識總是以舊事物作為參照的。要創造新事物或對新事物產生有效認識,首先得有對“相似性”敏感的直覺。當要創造某一事物而又思路枯竭的時候,就可通過類比,從自然界或人工物品中,直接尋找與創造對象、目的類似的對應物,這樣便可以減少憑空想象的缺點。如借用烏龜的原理,設計水、陸兩用車,仿效蝙蝠的飛翔,進行超聲波定向等等。
直接尋找類比的對應物,還有另一種類型:它並不是首先明確創造的目的,而是首先發現了某事物具有很值得借鑒的特點,然後再去尋找和創造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之對應。
走路時不小心踩到香蕉皮上,很容易滑倒,這是很多人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20世紀60年代,一位美國學者卻對這一現象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香蕉皮是由幾百個薄層構成的,層與層之間很容易產生滑動。由此,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找到與香蕉皮相似的物質,就能作為很好的潤滑劑。就這樣,經過再三實驗,一種性能優良的潤滑劑被製造出來了。
二戰後期,德國開始著手研究核武器。這一消息引起了已遷居美國的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重視,他們希望說服羅斯福總統,在美國也進行核武器的研究。羅斯福的好友——經濟學家亞曆山大·薩克斯自告奮勇地去勸說總統,但總統對這些生澀的科學理論根本不感興趣,一口回絕了他的請求。第二天,薩克斯又去見總統。這次,他沒有談核武器研究,而是一開始就講起了曆史:
“英法戰爭時,拿破侖在海上連連戰敗。這時,一位叫富爾頓的年輕人發明了輪船。他找到拿破侖,說隻要按他的方法製造輪船,就能打敗英國強大的艦隊。這本來是一個很可取的建議,但是由於拿破侖對這一新的發明不相信,認為輪船的使用根本不可能,因此錯過了戰勝英國的戰略良機。”
談完之後,富有遠見的羅斯福當即表示同意,並立即組織科研人員研究原子彈,最終促成了原子彈的產生。
一位創造學家說得好:“要具備經驗遷移的能力,首先必須懂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