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身處逆境,需要挺起人生的脊梁(3 / 3)

古往今來,多少偉人和名人,曆經磨難,都曾陷入過逆境,但他們從失敗和逆境中奮起,將失敗和逆境變成了成功機製。平民百姓也一樣,他們可能沒有偉人成功的驚天動地,也沒有名人成功的流芳千古,但他們在默默地從事著自己的成功事業,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在逆境和失敗中奮起,將它們化作成功的動力。

20世紀末,中國的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失業下崗使許多平民百姓陷入了逆境,成為了他們人生中的暫時失敗。失去工作,生計艱難,這是多麼大的失敗。然而,有些人卻以此為契機,成為了成功者。河南省安陽機床廠助理工程師王寶慶就是其中一例:

和其他下崗職工一樣,王寶慶也經曆了一段陰雲密布的彷徨期。1996年底,由於企業經營困難,王寶慶待崗在家。生活的改變,決不是從助理工程師到待崗職工稱謂的變化。往日悠閑、自在的工廠生活不存在了,經濟來源一下子失去了保障,怎麼辦?

“得幹點什麼”,這個樸素的想法逼得王寶慶在痛苦中找尋出路。廠裏高工們的談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下崗難以避免。幫助、同情都是暫時的,“抱怨沒有用,等也沒有用,要靠隻能靠自己。隻有走向市場,埋頭苦幹,才能把生活過得更好”。

自己走向市場,談何容易:一連幾天,王寶慶都苦思冥想,四處收集信息。開放的觀念打開了他開放的思路。他不願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他要尋找一個未被人們開墾的新天地。

在一次鄰居抱怨因為接送小孩上學經常影響工作的談話中,王寶慶找到了希望:何不辦個家庭服務社,專門接送孩子入托、上學。

主意已定,說幹就幹。王寶慶從親友那裏借錢,湊足2萬元,辦起了家庭服務社,並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安慶,希望為千家萬戶解除憂愁、煩惱。

他同服務社裏其他六名下崗職工一道,蹬上精心設計的三輪車,滿懷希望地上路了。然而,事與願違,一個星期過去了,仍沒有接到一個小朋友上車。他又印刷廣告,散發傳單,可還是沒有一個小乘客。看著零零落落飄散在地上的傳單,王寶慶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楚。而這時,兩名下崗職工泄了氣,離開了立足未穩的服務社。

當初的躊躇滿誌變成了心灰意冷。萬事開頭難,王寶慶對自己說,隻能堅持。堅持,才有希望。

王寶慶分析出師不利的原因,發現下崗職工也有自己的優勢,安全、可靠、訓練有素,這不都是別人沒有的嗎?他把身份證、下崗證、營業證一一拿出來,讓人過目,靠著真誠和實在、周到的服務,他們有了自己接送的第一個、第二個小乘客。

在這個過程中,吃苦受累是免不了的。王寶慶有過遭人白眼,無端被責怪的經曆,有過怕失麵子,碰見熟人,低頭用帽簷兒遮住自己麵容的尷尬場麵。最終,他還是抬起頭,勇敢地麵對每一張熟悉的、陌生的麵孔。因為他明白,“苦等不如苦幹,在艱難的時候堅持住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服務社的經營狀況一天比一天好,如今接送孩子的車子已發展到20多輛,要接送的孩子也有100多名了。服務項目隨著需求也在不斷地擴展,老人看病接送,陪床護理,管道維修,棉衣棉被拆洗……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成功的企業家的風光,卻沒有注意到他們成功背後的失敗。有的著名企業家正是從失敗中奮起而獲得成功的。被日本人稱作“經營怪傑”的北田光男,就是一例。他的成功之處,就是身體力行了“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老話。

北田光男的童年,是在中國東北度過的。他在東北念完了小學和中學,而後回日本念大學,畢業後重返東北,在一家銀行裏當職員。日本戰敗後,他隨著被遣送的日僑回到日本福岡,時年29歲,已有妻子和兩個孩子需要他撫養。他沒有什麼人事關係,因此很難找到工作。但是,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北田隻好暫時收起自己的自尊心,買了一輛腳踏車,開始做推銷員工作,在一個煤礦上推銷五金商品。

當時,日本最賺錢的是紡織業,其次就是號稱“黑色鑽石”的煤礦業。於是,北田開始經營煤礦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經營,從一個人發展到80個員工。但是,好景不長,煤的優勢被石油取代。北田預收客戶的款項全部被要求退回,逼得他隻好宣布破產。就這樣,北田在煤礦上的八年苦心經營,付之東流。他把一切財產都變賣抵押了債務,又成了地道的窮光蛋。

然而北田並沒有被失敗嚇倒,他心中另有一番圖謀。1954年,日本NHK開始生產電視機。北田心想,電視興起後,電器的生意一定很好。於是,他又千方百計地籌集了25萬日元的資金,租了一間小店鋪,成立了“最佳電器株式會社”,自己當經理,開始做零售電器的生意。由於他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采取科學的經營方式和經營作風,他再度獲得了成功。

比如說,過去他在做煤礦生意時,當已發現有石油的衝擊而必須改行時,卻為了麵子而繼續支撐,最終沒有逃脫破產倒閉的命運。後來他便吸取了這個教訓,不要麵子而正視現實。他原先看中一個地區,原以為有生意可做,但後來發現業務上毫無起色,於是就毫不留戀地把店關掉,以免受累更大。又比如他采取在中型城市遍設連鎖店的方式,收到了擴展業務的成效,現在最佳電器公司直接經營的連鎖店有100多家,聯營的就更多了,它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電器零售企業之一,1981年的營業額高達630億日元,1982年上升到770億日元,1985年突破了1000億日元的大關。

正是因為失敗與逆境常常孕育著成功,所以,這些成功的人士不怕失敗和逆境;甚至喜歡失敗和逆境;喜歡失敗和逆境,實際上也是喜歡成功和喜悅。日本的鬆下幸之助甚至提出這樣的口號:“祈求七難八苦。”

所以,失敗和逆境並不一定都是壞事。隻要能夠從失敗和逆境中得到磨煉和啟發,成功就會不期而至。我們必須保持這種辯證的態度和健康的心態。

在逆境中奮起走向成功的人,他們的意誌比常人更堅強,所以,他們取得的成功也往往更加輝煌。

人們喜歡成功者,習慣於笑臉相迎勝利者,而對失敗者、失意者則常常是不屑一顧,瞧不起的有之,諷刺打擊的有之,掃地出門的也有之。總之,“勝者王侯敗者寇”,人們在失敗的時候處境是最艱難的,能夠深深地體驗到什麼叫世態炎涼。能夠反敗為勝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麵對他人的冷漠甚至是打擊,他們一不氣餒,二不自卑,而是把這種悲憤埋藏在心底,使之化作誌氣和力量,他們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也許正是他人的白眼使他們更努力、更刻苦,從而產生了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