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身處逆境,需要挺起人生的脊梁(1 / 3)

逆境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逆境可以培養出難能可貴的意誌力和執著韌性的精神。遇到逆境,學會堅強地挺起脊梁,勇敢地走下去,便會透過逆境中迷蒙的霧靄,看到前方閃爍的成功和幸福的光芒。

1.做人生的強者,在逆境中磨煉自己

逆境是一部深奧豐富的人生教科書。它吞噬意誌薄弱的失敗者,卻常常造就毅力超群的成功者。

生活道路並不總是灑滿陽光、充滿詩意,常常也會遇上沼澤、寒風或麵臨荊棘叢生的小道。逆境,應該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也許你屢考大學不就,招來周圍的閑言碎語;也許你呻吟床褥,病魔纏身,陷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或者思改前咎,奮力向前,不僅不為人所理解,反遭冷落挖苦;也許你不滿舊的生活方式,向惡習舊俗挑戰,一時得不到安慰和支持;或者身遭陷害,命運莫測,受盡委屈。

但是,不管你跌倒多少次,隻要再爬起來,你就不會被擊垮。

沒有人能給生活貼上永久順利的標簽。懦弱者盡嚐煩惱,度日如年;畏難者磨去銳氣,把逆境作為安逸的搖籃;有誌者自強不息,麵對似乎是毫無希望的境遇,在逆境的荒野上開墾孕育價值的沃土。

丹麥的安徒生一貧如洗,全家睡在一個擱棺材的木架上,但後來他卻成為了世界文壇的名流豪傑。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出身貧寒,當過學徒賣過報,吃了上頓缺下頓,但卻百折不撓,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為人類敲開了電氣時代的大門。

逆境並非絕境,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具有“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的豪邁情懷,為科學和文明作出貢獻的前驅者,可謂翻覽即見。

處於順境,往往八方應酬,事務羈身。相比而言,身處逆境卻有“時間優勢”,可集中精力,數年如一日地進行思索追求。而且逆境還往往能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時間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督促人去珍惜利用。時間是“逆境”轉為“順境”的神奇的紐帶。究其原因是逆境能激起人的緊迫感。一個人如想盡快擺脫逆境,往往會最大限度地發掘出平時蓄積的生命勢能,加快生活節奏,增強“潛能散發效應”,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逆境可以使人產生清醒的自我意識。一個人進行自我反思往往需要時間與環境。在逆境中,人常常能相對比較冷靜,會比較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利弊,並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裏選定聚焦突破的方向。已經付了的“學費”,比較容易轉化為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因此,逆境是一所學校,它教人聰明,給人學問。身處逆境卻能認真總結生命的足跡,可以縮短主客體相適應的時間。

逆境能培養人難能可貴的意誌力量。長期的逆境生活可以鍛煉出耐心、恒心、韌性和悟性。在人生的搏擊中,毅力往往比智力更寶貴。身處逆境者應該時時想到,思想的波濤已到了懸崖口上,再前進一步,就會變成宏偉壯觀的瀑布,以此來不斷自勵,終能迎來光明的未來。

此外,逆境還能加快人的各種必備素質重新組合的速度。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自信、自主、決斷、創造性等素質,這些素質都會一個接一個地對身處逆境者提出挑戰。如何超越曆史的陳跡、環境的束縛、社會的不盡如人意處、自身的弱點等,需要你在孤獨的沉思中作出判斷和抉擇。因此逆境不僅能培養出人的各種素質,而且能加快各種素質重新組合的速度,並產生新的合力。

正如任何一個徽章都有反麵一樣,從時間學上來探討逆境的時效,並非是宣傳逆境優於順境,鼓勵大家都去創造逆境,也不是說身處逆境者的時效利用一定就高於身處順境者。不言而喻,優越的工作、順利的工作局麵、寬綽的經濟狀況、健康的體魄、歡愉的精神狀態,對駕馭時間自有眾多的優越之處。

生活中的不幸者,應當懂得多難興才。時間從來都是公允無私,時間不欺逆境人,隻是在逆境中需要付出成倍的艱辛勞動,才能取得時間的回報。

2.鬥誌是人生戰場打勝仗的法寶

“跌倒了再站起來,在失敗中求勝利。”這是曆代偉人的成功秘訣。

“當有困難來訪時,有些人跟著一飛衝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這是大文豪托爾斯泰說的話。

有人問一個孩子,他是怎樣學會溜冰的。那孩子回答道:“哦,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就學會了。”使個人成功,使事業勝利的,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擁有頑強不屈鬥誌的精神。跌倒不算失敗,跌倒了站不起來,才是失敗。

愛默生說:“偉大高貴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定的鬥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然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至克服障礙,以達到所企望的目的。”

許多人要是沒有遇到失敗,就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他們若不遇到極大的挫折,不遇到對他們生命本質的打擊,就不知道怎樣煥發自己內部貯藏的力量。

要測驗一個人的鬥誌,最好是看他失敗以後怎樣行動。失敗以後,能否激發他的更多的計謀與新的智慧?能否激發他潛在的力量?是增加了他的決斷力,還是使他心灰意冷呢?

日本著名的豐田汽車公司的締造者石田退三,幼年時家庭環境很差,他就到京都的一家洋家具店當店員。在家具店工作了8年,由朋友的母親介紹,石田到彥根去做贅婿。入贅後才知道太太家沒有一點財產。他感到大失所望。

生活逼人,石田就把新婚太太留在彥根,一個人到東京一家店裏當推銷員,實際上是推了車子去推銷貨品的小販。這樣咬緊牙關幹了一年多,身體終於支持不住了,於是石田就離開這家店回到妻子家。

然而,在這裏等著他的並不是溫暖和安慰,而是鄙視的目光和令人難堪的日子。“沒有用的家夥!”周圍人看他的目光是如此,嶽母更是毫不留情。她說:“我還沒有看到像你這樣沒有用的人。”石田氣得眼前一陣陣發黑,幾乎要暈倒,幾個月後,他竟被逼得想到自殺。石田抱著黯淡的心情,前去“琵琶湖”自殺時,突然間恍然大悟,他猛然地抬起頭來:

“像我如此沒有用的人應該非死不可。但如果我真有跳進琵琶湖的勇氣,為什麼不拿這勇氣來麵對現實,奮力拚搏,打開一條出路呢?我該盡最大的努力,奮發圖強,克服重重困難,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給鄙視我的人看才是。”

石田奮然地站起來,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他體內激蕩。從此,他不再自憐自歎,他讓別人介紹他去一家服裝商店當店員。在這兒,他重新鼓起奮鬥的勇氣,把憂愁化為力量。

40歲時,石田到豐田紡織公司服務。他不怕艱難,刻苦奮鬥,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對他處事得當的能力,一絲不苟的精神,豐田公司的創業者豐田佐大為賞識。在石田50歲時,豐田派他任汽車工廠經理,53歲時,公司就把經營的大權交給了他。

石田感慨地說:“人生就是戰場,你要在這戰場上打勝仗的唯一法寶,便是鬥誌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