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耐得住寂寞,排除一切外在幹擾(2 / 3)

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堅持既定目標不動搖。沒有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精神,極易半途而廢。隻要保持心靈的不動搖,就會看到成功的那一天。

納爾遜·曼德拉,這位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為了領導黑人爭取自由和平等的鬥爭,在牢獄中度過了23年的鐵窗生涯。人們無法想象:對於一個不屈的心靈,漫長的23載,整整八千多個日日夜夜,無情的精神和肉體的折磨,沒有使這位黑人領袖的心靈產生一點的搖擺,反而使他為反種族歧視而鬥爭的決心更加堅定。

43歲那年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附近秘密被捕,然後,他被押送到好望角外煙波浩渺的大西洋上的羅本島監獄囚禁。

羅本島距離開普敦隻有18英裏,是一個狹窄的、被風吹得岩石裸露的小島。早在19世紀,這裏就是英國和荷蘭殖民主義者關押南非愛國將領的監獄。羅本島監獄條件非常惡劣,簡直是犯人的活地獄。

在羅本島監獄裏,曼德拉被囚禁在一個不足4平方米的牢房裏,沒有床鋪也沒有桌椅,睡的是水泥地,鋪的是草席和劍麻席,夜間僅僅依靠三條幾乎薄得透明的舊地毯取暖。牢房裏很冷,曼德拉不得不總是穿著衣服睡覺。

就這樣直到11年後曼德拉生病,獄方才發給他一張床,但卻沒有床單和枕頭,一日主餐吃的是玉米粥和雜糧。每天早7點到下午4點,曼德拉與其他犯人一起挖土修路、開采礦山,從事著極其繁重的體力勞動,風雨無阻。四周是鞭打、淩辱和警犬,他的體質日益虛弱,體重下降了50磅。南非當局企圖以長期囚禁和苦役消磨他的意誌。

然而肉體的磨難並沒有讓曼德拉的心靈產生任何的動搖,他堅定信念以頑強的精神抗拒著邪惡的壓製。他每天3點半就起床,先進行兩個小時的身體鍛煉,然後開始學習。他通過函授在獄中修完了倫敦大學法律專業課程。他通過博覽群書了解外部世界,積蓄力量。由於曼德拉廣泛接觸囚犯,講述人生哲理,傳播反種族主義思想,囚禁曼德拉的羅本島監獄被人們譽為“曼德拉大學”。

曼德拉在獄中堅持不懈地進行鬥爭,爭取到聽廣播、讀報、洗熱水澡等多項權利。南非當局擔心這會影響其他囚犯,秘密將他轉移到開普敦波勒斯摩爾中央監獄。在這裏,曼德拉拒絕以流放和放棄武裝鬥爭為條件釋放出獄:“在他們給我們以一個政黨的合法地位之前,不得不繼續武裝鬥爭。”他嚴正指出:“自由是不能討價還價的。”

1985年1月,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教授、前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首席顧問達什獲準訪問這位已經與世隔絕了23年的偉人。前文說曼德拉在監獄裏度過23年的囚禁生活,是指從1962年到1985年。實際上從1985年後,他又被繼續監禁了4年,但這4年曼德拉的處境已相對改善。他每天有充足的時間可供自己支配,他早晨起來後做操、舉重、俯臥撐、跳繩和長跑,然後淋浴、瀏覽報刊、聽新聞廣播。早飯後看電視節目“早安,南非”,繼而是處理來往信件。達什寫道:“他身材修長,儀表堂堂,看去不到66歲。自製合體的哢嘰衣褲,沒穿囚服。平靜自信、具有威嚴的舉止,絕不像一個遊擊隊員或激進的理論家,而倒像一位國家元首。”

1990年在羅本島監獄被監禁27年之後,曼德拉被戴克拉克政府無條件釋放,並再次當選為非洲國民大會主席。1994年,非國大在南非曆史上首次多種族共同參加的大選中獲勝,曼德拉當選總統。

非凡的人格魅力幫助曼德拉成為了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世界上最受敬重的政治家。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他的國土,因此,他榮獲了許多世界級的榮譽。1991年,他與南非總統戴克拉克一起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1993年7月4日,曼德拉獲得了美國克林頓總統授予的費城自由勳章。1993年10月,曼德拉與戴克拉克一起榮獲諾貝爾和平獎。1998年9月,曼德拉又獲得了美國“國會金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項的非洲人。2000年8月,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又授予他“卡馬”勳章。以後,曼德拉又被任命為聯合國親善大使。

堅守自己的心靈,使“曼德拉精神”成為人類爭取和平自由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巨大財富。任何一個不甘向命運低頭、不肯向邪惡低頭的人,在曼德拉身上,都能得到一種力量的源泉,都會獲得巨大的精神鼓勵。

走向成功,意味著集中目標、不輕易被其他誘惑動搖。經常改換目標、見異思遷或是四麵出擊,往往不會有好結果。目標定了很多,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沒有做到最好,實質上離成功的軌道越來越遠。我們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但是我們一定可以把其中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專注於某一件事,哪怕它很小,努力做到最好,總會有不尋常的收獲。

隻要能夠做到使自己的心靈不動搖,也就沒有什麼攻克不了的難關。在成功的路上,心靈的堅韌是達到成功的必要手段。每個樹立了目標的人,如果錘煉好了自己的心靈,那就是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達到一定境界後,你的成功之路將會拓展很多。

3.堅定的意誌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如果你缺乏意誌,那麼懦弱就會伺機出來搗亂你的生活,破壞你的幸福。

在任何時代,凡是在社會上作出過卓越成就、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無不意誌堅定、果敢堅強。有了堅定的意誌和堅強的勇氣,就有了無窮的力量;如果喪失了意誌與勇氣,那麼無論條件多麼優越、機會多麼豐富,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一個人也許會失去地位、權力、財富、健康,但如果他具有堅定的意誌,那麼失去的這一切都不會把他壓垮,不會使他感到不幸。一個意誌堅定的人,隻要生活的希望還在,他就會堅強地朝著希望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人也許會麵臨困難、危險、痛苦或其他不幸,但隻要他具有堅定的意誌,那麼他所遭遇的所有不幸和苦難都不會打倒他、不會令他屈服。相反,他一定會排除萬難,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

如果缺乏堅定的意誌,就不會形成積極上進的信心和奮力向前的勇氣。無數事實表明,最後使人們走向失敗的並不是艱難的困境,也不是巨大的危險,而正是人們內心的怯懦、焦慮和退縮。因此,要想鍛煉我們的意誌,使之變得堅強有力,首先要激活自己的信心,並且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不斷地使這種信心趨於堅定。事實上,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心作為基礎,就不可能具備堅定的意誌,一旦遭遇到與我們的期望不同的變故,我們就可能無法承受。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大將軍帶著他的兒子出征打仗。為了更好地鍛煉兒子,這位大將軍讓兒子在出征的隊伍中做一名普通的兵士。他希望兒子能像自己年輕時候一樣,憑借堅強的勇氣和自身的力量屢獲軍功。可是,大將軍也知道,雖然在自己的指導下,兒子已然具備了出色的射箭武藝,即使不能百發百中,大多數時候也能做到箭無虛發,摔跤的本領也在軍中居於前列,但是兒子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性格過於怯懦、缺乏奮力向前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而要想在戰鬥中取得卓越的成績,成為一名出色的將軍,奮力向前的勇氣、戰勝敵人的信心和決心是萬萬不能缺少的。如果缺少了這些,不但無法在戰鬥中取得勝利,而且還可能命喪疆場。

為了增強兒子作戰的信心和戰勝敵人的勇氣,在兒子臨上戰場之前,將軍交給兒子一個箭囊。箭囊做工十分考究、裝飾也十分精美,將軍告訴兒子:“在這個箭囊裏麵裝了一支祖傳的寶箭,有了這支寶箭的庇佑,你一定可以無往不勝!”看到兒子十分喜愛這個漂亮的箭囊,將軍又十分莊重地對兒子說:“不過,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以打開這個箭囊,因為一旦打開,這支祖傳的寶箭就會失去偉大的力量。”在兒子跨上戰馬之後,將軍又一次叮囑兒子:“千萬不可打開箭囊,抽出寶箭!”

兒子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出色,他英勇非凡,所向披靡,並且屢立戰功。每每上陣殺敵之前,他都會認真撫摸父親交給自己的箭囊,他相信,裏麵那支神奇的寶箭一定會賦予自己無窮的力量。而當每次殺敵歸來之後,他都會對那個箭囊莊重地行禮,他認為,自己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全部都來自於那支寶箭的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