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水滴何能穿石?功在專一(3 / 3)

這時,年輕人愈聽愈糊塗,說:“師父啊,怎麼我愈是加倍地練習,學成武功的時間就更加長呢?”

“因為,當你的一隻眼睛一直盯著看結果時,你就隻剩下一隻眼睛可以專注於練習了!”師父說。

的確,人必須兩隻眼睛都“專注”地、“心無旁騖”地放在過程上,而不是結果上!而且,人必須了解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懂什麼”,“不懂什麼”。

畢竟,一個人不可能精通所有事物,因為“樣樣通、樣樣鬆”啊!

所以,隻要我們雙眼專注於自己“懂什麼”的專長時,就會像原來的兔子一樣,擁有獲得“跳遠金牌”的自豪和喜悅。

4.“專一”出智慧,“專一”出奇跡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隻有堅持不懈地向著一個目標努力,才能夠最終取得輝煌的成績。

所謂“專一”,即專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誌。可以說,人們熟悉這個詞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樣。然而,熟悉並不等於理解。從更深刻的含義上講,專注乃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就是這種精神和境界的反映。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幹的事情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特別是在遭受挫折、遇到誘惑的時候,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勇往直前,直到最後成功。與此相反,一個人如果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幹什麼事情都隻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缺乏專注的精神,即使立下淩雲壯誌,也決不會有半點收獲。

無論做什麼事情,隻有堅持一個目標,堅持下去就會像柔弱的水一樣,做出自己的成績;反之,就會一事無成。

小貓和貓媽媽一起去釣魚。小貓看見蝴蝶飛來了,它就去抓蝴蝶;看見蜻蜓飛來了,它就去抓蜻蜓。結果,什麼都沒有抓到,魚也沒有釣到。貓媽媽就說:“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地做。你一會兒抓蝴蝶,一會兒抓蜻蜓,怎麼能抓到魚呢?”小貓聽了媽媽的話,就專心釣起魚來。一會兒,蝴蝶飛來了,蜻蜓飛來了,但小貓學著貓媽媽的樣子專心釣魚,再也不分心了。不久小貓就釣到了一條大魚。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瞄準一個點、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而成功者則往往是瞄準了這個點,並堅持走到了最後。這個點有時則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有時是從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有時則是惡劣環境中長期形成的生活積累。隻要能瞄準一個點就能敲開成功的大門,哪怕力量微小,隻要堅持,就一定能夠到達勝利的彼岸。下麵與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有一天,一個老太太在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金盞花。老人想:金盞花除了金黃色,就是棕色,白色的簡直不可思議,不過,我為什麼不試試呢?她對8個兒女講了她的想法,但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大家說:“你根本不懂種子遺傳學,專家不能完成的事,你這麼大的年紀了,怎麼可能?”老太太決心一個人幹下去。她撒下了金盞花的種子,精心侍弄。金盞花開了,全是金黃色的,老太太挑選了一朵顏色比較淡的花,任其自然生長,以取得最好的種子。第二年她又把它們栽種下去,然後再從花朵中挑選顏色淺淡的種子栽種……一年又一年,春種秋收,循環往複,老太太從不沮喪懷疑,一直堅持。一晃20年過去了。有一天早晨,她來到花園,看到一朵金盞花開得特別燦爛。它不是近於白色,也不是像白色,而是如銀似雪的純白。她包好這純白金盞花的種子,寄給了那家20年前懸賞的機構,她甚至不知道那則啟事還是否有效。等待的時間長達一年,因為人們要用那些種子驗證。終於,園藝所所長打電話給老太太說:“我們看到了你種的花,它確是雪白的。但因為年代久遠,資金不能兌現,你還有什麼要求嗎?”老太太對著聽筒小聲說:“隻想問一問,你們可還要黑色的金盞花?我能種出來……”

無數的例子都向我們證明了“專一”是成功的要點,也是成才的起點。“專心”方可“致誌”。真正的成功者,他一生做成功的事,實際上就一兩件事而已。從青少年開始,立誌學做一事,學會了、做熟了,有了一門專長,就能憑一技之長從事某種特定職業,為大眾服務。如果把這份職業上的事堅持做下去,做專了、精通了,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再堅持把這個行業的事做久了、做強了、做大了,對社會有獨特的貢獻,在曆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這就是成功的事業。一旦選定了自己的目標,就不要隨意改變,堅持數十年、乃至一生,不懈努力,必有大成。

5.多才多藝,不如練就獨門專長

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做什麼,都有成名的機會。隻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

人們常說“一招鮮,吃遍天”。這話想必永遠不會過時。無論你是上九流之人還是下九流之輩,隻要你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有所專長,精通行業的精髓,那麼你肯定就能“混”成此行業的成功者。這個道理早已被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悟出。

《莊子》一書中,講到了兩個技藝超群的人。

一個是廚房夥計,一個是匠人,廚房夥計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國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處,就是技藝超群,而且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殺一頭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被解剖得清清爽爽。庖丁解牛時,手觸、肩依、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特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經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此時你看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細地把刀擦淨、收好。那神氣,就如同優雅的西班牙鬥牛士。

再看匠人,也許是木匠,也許是石匠,也許木石活兒都做。他的技藝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匠人揮斧生風,削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俗話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是最平凡最實在的“混”跡真理。

一個殘疾青年,學會電腦打字,便辦起了一家小小打字社,交活及時,質量又高,連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來讓他打文稿。幾個下崗大嫂,都是做飯行家,一合計,總不能老靠一點兒救濟金度日,於是辦起了“嫂子餃子館”。她們賣的餃子薄皮大餡兒,服務熱情,生意很快就興隆起來。和他們相比,無技之人的確是最苦的,別說揚名,自立都很困難;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沒有真本領,很難在世上立足。

有些人瞧不起技藝,總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當總經理、從政做官、做科學家、理論家等等。但是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機遇;即使做大事,也常常離不開靠技藝做小事打基礎。有時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不論什麼技藝,隻要技藝精深,同樣大有可為,同樣事業輝煌。聶衛平是圍棋大師,楊小燕是橋牌皇後,侯寶林是相聲泰鬥,梅蘭芳是京劇巨擘,喬丹是籃球巨星,皮爾·卡丹是時裝大腕……

許多原被人視為“雕蟲小技”的技藝,今天卻有了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成為了一種產業。所以不要談論何種技藝高級何種技藝低劣,隻要技藝精湛就能體現我們自己的價值,而擁有精湛的技藝則需要專心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