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信息化戰爭概述(1 / 3)

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逐漸拉開了信息化時代的序幕,隨著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進入軍事領域,各種高技術武器以獨特的作戰方式在局部戰爭中出現。而人民軍隊自誕生以來,經曆了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的時代變遷,經曆了由小米加步槍到坦克加大炮、再到電腦加導彈的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人類戰爭在經曆了徒手戰爭、冷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之後,一種全新的戰爭形態正在登上戰爭的曆史舞台,它就是信息化戰爭。著名的“導彈之父”錢學森於1995年首先提出:“現階段和即將到來的戰爭形式為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戰爭。”

信息化戰爭——這一有別於機械化戰爭的嶄新的戰爭形態,將使得傳統的戰爭理念、戰爭方式、戰爭理論、軍隊建設模式成為曆史。新的戰爭形態必然帶來新的軍事變革。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麵對全球性的新軍事變革及戰爭形態轉型的挑戰,為適應戰爭形態的這一發展變化,中央軍委適時做出了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實現軍隊建設向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決策。

一、信息化戰爭的概念

信息化戰爭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或信息社會的必然產物,是在核威懾條件下信息化軍隊通過指揮自動化係統,運用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高技術戰爭。

信息化戰爭是以信息為主導,以體係對抗、多維一體為主要特征的全新作戰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信息時代最基本、最重要的戰爭形態,是對機械化戰爭的繼承和創新。它由機械化戰爭的攻城掠地的消耗戰略轉入了基於綜合效果的戰略,實施軍事目標的動態權衡和精確化指揮、控製與毀傷,遠程奔襲和精確打擊成為最常用的作戰方式。同時,信息化戰爭將廣泛使用基於信息技術的,具有智能化、網絡化和一體化優勢的各類信息化高技術武器裝備,其作戰空間和領域已由傳統的陸、海、空有形空間向太空、電磁、網絡無形空間全方位的拓展和延伸,在多維空間進行集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殺傷、情報、監視和偵察於一體的係統對抗。

二、信息化戰爭與傳統機械化戰爭的關係

信息化戰爭是全新的戰爭形態,它既是對機械化戰爭的繼承,也是對機械化戰爭的創新。其創新之處集中表現在:具有超大多維作戰空間,除作戰的能量空間、物理空間明顯擴展外,信息空間為全新的,包括電磁空間、網絡空間、心理空間等,並滲透到指揮、協同、通信、情報、探測、製導、火控等多個軍事領域;非線式、非接觸式作戰成為基本作戰模式,“零傷亡”是戰爭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戰爭持續時間急劇縮短,由過去機械化戰爭進程的幾年、幾十年縮短至1~2個月,甚至更短;大量使用信息化高技術兵器,實施遠程精確打擊和有效毀傷。

信息化戰爭不是對機械化戰爭的徹底否定,信息化戰爭無法否定機械化戰爭的物質因素,無法否定部分作戰理論,如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全縱深作戰等,在顯現信息化戰爭雛形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得以應用和發展。

信息化戰爭與機械化戰爭的本質區別在於不僅具有很強的“硬打擊”能力,而且具有更強的“軟殺傷”能力。“硬打擊”是信息調控下的火力戰。所謂“軟殺傷”是以信息係統作為武器和目標的作戰樣式,所攻擊的目標既可能是軍事信息係統,也可能是民用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金融信息係統、交通信息係統、國家行政管理信息係統等,包括實施電子幹擾、頻譜壓製、信息遮斷、網絡攻擊、計算機病毒攻擊等。事實表明,“軟殺傷”作為信息化軍隊的主要作戰能力已成為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這也是信息化戰爭最本質的內在規律。因為“軟殺傷”具有比“硬打擊”更強的戰場威脅性,不僅可以加快作戰進程,有效奪取戰場主動權,而且極易改變戰局,從而贏得戰爭。

從戰爭的手段運用看,“硬打擊”與“軟殺傷”各有優長,“軟”、“硬”一體是必然趨勢。“軟殺傷”具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和較強的欺騙性,且是實施“硬打擊”的重要保障,其不足之處在於不能對敵信息係統、信息化武器裝備等硬件設施及信息作戰人員直接造成殺傷破壞效果。

三、信息化戰爭的本質

1.信息化戰爭仍然是政治的繼續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全新的戰爭形態,與以往的戰爭的基本標誌“大規模毀滅”相對應,信息化戰爭的標誌是“高效控製”。但是戰爭形態的變化不能改變“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本質,新的戰爭形式的出現隻是為更直接達到戰爭政治目的提供了更多手段。

戰爭的政治目的在於征服和控製對手,因此成為迫使敵人屈服於自己意誌的行為。就信息化戰爭而言,其本質是用“信息流”控製“能量流”和“物質流”,從而提高武器的作戰效能和軍隊戰鬥力;其軍事目的在於,取得“使作戰空間變得對敵方模糊不清,而對己方則完全透明”的單向攻擊權,使己方能夠自由地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並且始終能夠快於敵方作出決策,早於敵方采取行動,從而能取得勝利。

2.信息化戰爭仍然是流血的戰爭

信息化戰爭的規模變“小”了,傷亡減少,使得人們感到,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戰爭似乎逐漸變得“軟化”、“仁慈”,以為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就逐漸遠離暴力,有人甚至提出“不流血、零傷亡、低風險、少破壞”的所謂“文明戰爭”的概念。

在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過程中,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日漸提高,現代戰爭在保持傳統的能量釋放形態對抗的同時,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作戰雙方武器裝備所釋放的信息能的角逐,但信息能的釋放並沒有代替傳統戰爭能量釋放方式,沒有改變戰爭的暴力本質。戰爭仍然是一種“流血的衝突”和“流血的政治”。

四、信息化戰爭的基本特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以信息為基礎的信息化戰爭,是軍事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戰場上,通過信息化指揮與控製手段,指揮控製網絡化部隊,借助信息化武器裝備體係,實現對戰略目標的精確打擊和有效毀傷,以最終贏得戰爭勝利。信息化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具有其基本特點。

1.核威懾下的戰爭

威懾是指一種通過武力恐嚇和威脅來阻止潛在敵方采取侵略行為的行動戰略。而核威懾是指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所使用的一種戰略,即把擁有核武器作為威懾對方的一種重要手段。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而產生爆炸,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戰術、戰略性武器,包括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貧鈾彈等。美國在二戰即將結束時首次研製出3顆原子彈,被分別用於核爆炸試驗和日本廣島、長崎實戰。據調查資料統計,投放到廣島、長崎的兩顆核彈爆炸後果驚人:廣島約有3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裏約8400人,而傷亡竟達144000人(其中死亡約68000人),長崎約有2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裏約5700人,傷亡竟達59000人(其中死亡約38000人)。在廣島大約有67%的建築物,在長崎大約有40%的建築物被摧毀或被損壞。核彈爆炸後,這兩個城市瞬時火焰蔓延,濃煙翻滾,在廣島的火焰擴展到了市中心。試驗和實戰表明,核武器確實威力巨大,對當時戰爭取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也造成大量無辜平民傷亡和建築物破壞。

冷戰時期,為了贏得戰略優勢,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大力發展核武器,在核武器數量、質量和規模上展開軍備競賽。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就研製出了最大威力達一億噸當量級的氫彈;而美國以最大的速度趕製出7萬餘件核武器。核武器的膨脹和進步推動著運載火箭的迅速發展,很快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代洲際導彈,同時促進了遠程轟炸機、戰略彈道導彈和核潛艇的發展,以及綜合電子信息係統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