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在老街等地又轉悠了些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宏章綢莊、耕海牧漁館、天後宮等幾處。宏章綢莊有兩層,下層用模型展示昔日綢莊繁華景象、宏大的海運碼頭卸貨場麵,讓人直觀地想到當年海上絲綢貿易在石浦的興旺。上層則別出心裁地用綢緞製作600餘種、1000多個“中國扣”如“蝴蝶傳情”“花好月圓”“榮華富貴”等,一顆顆形象逼真的中國盤扣,精美而新奇。耕海牧漁館展示的是漁民勞作文化,用實景、圖片反映捕魚捉蟹的技巧,頗有趣味性。天後宮在東門,祀奉的是漁民的保護神媽祖。天後宮坐北朝南,門樓連戲台、廂樓,合為縱長方形四合院落,看其格局開闊、廊柱粗壯,裝飾亮麗,可見漁民們對媽祖的虔誠。“天後宮”的匾額是朱金雕刻龍紋邊飾,立柱上有對聯:“生於庶民益於貧民恩被黎民,出於湄洲功於九州惠播神州”。另外還有當鋪,以及展示現代象山工藝品的藝苑等,都別具特色。
石浦近岸,島嶼眾多。當地人介紹最值得一玩的是東南麵的檀頭山,離石浦10公裏左右,乘船約40分鍾。島上金沙雪浪,海天一碧,並有奇礁怪石,風光獨特,有“中國檀香山”之譽。旅遊開發較為完善,戶外運動的愛好者可在山海間展露身手,攀岩、速降、海釣、定向越野、滑翔傘等等都有。也可以趕海、釣海,體驗漁鄉習俗,一般的旅館酒店都可以代為聯係專業海上旅遊公司。因為急著趕回來,未能前往。
回來的路上,朋友說起柯受良原也是石浦人,3歲隨父母去香港。這位影視巨星曾經用“汽車飛翔”的形式,挑戰過許多難以置信的天塹巨障,如長城、黃河、布達拉宮,勇於拚搏的精神驚人駭世。這種精神是不是石浦人骨髓中所有?想起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仿佛是為英雄柯受良所寫。祈願“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柯受良先生能借蓬舟“吹取三山去”。
建議每年九月的漁歌節到石浦玩,有吃不夠的海鮮、聽不夠的漁歌,那是人間的天堂。
邊走邊讀
【梵琦】(1296—1370),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曇耀,象山人。九歲入永祚寺,受經於衲翁謨師。杭州昭慶寺受戒,得閱《楞嚴經》省悟。明英宗時詔寫金字《大藏經》入京。泰定中(1324—1328),住持永祚寺。一生六坐道場,宣揚禪宗,被尊為明朝第一流宗師。著有《楚石梵琦禪師語錄》(二十卷)、《淨土詩》、《慈氏上生偈》、《北遊鳳山西齋》三集。
【陳漢章】(1864—1938),一代鴻儒,象山東陳鄉人,師從德清俞樾、定海黃以周,長於漢學考據、宋學義理。為北大教授,許德珩、沈雁冰、馮友蘭、範文瀾都為其學生。範文瀾記陳漢章“在北大授課時,每以筆代口,在黑板上寫字洋洋萬言,俱出自記憶,從不帶鈔本,被人稱之為‘活書櫥’”。一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有《綴學堂叢稿初集》、《十三經疏中疏》、《論語征知錄》、《詩學發微》等百餘種;還曾主纂《象山縣誌》等。為人儉約,急公好義,為百年難遇的經學家、曆史學家。東陳鄉東陳村有其故居,故居保存完整。
【高妙蘭】(1901—1995),象山丹城人,是新中國現代農民畫的奠基人。一生創作了3000餘幅作品,用剪紙的線條、刺繡的色彩、極富裝飾的構圖,塑造出富有鄉土氣息的藝術形象,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和藝術館珍藏。《民間藝術家高妙蘭作品集》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象山半島獨特的民風民俗盡在其中。
【張德和】1955年出生,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1970年開始學木雕,漆藝;1982年發明竹根雕仿古法,使瀕臨絕跡的中國傳統竹根雕藝術得以傳承,並開辟了國際市場。1997年創辦“象山德和堂根藝坊”,培養了一大批象山根雕藝人。著名作品如《茅屋?秋風》、《眷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