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中國人民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業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製造快速發展,2007年中國製造業有172類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成為世界第一。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蛟龍”號深潛技術令國人自豪;重大裝備製造取得了一係列世界第一的成果:1.85萬噸油壓機、8萬噸模鍛壓力機、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520馬力推土機、288馬力大型輪式拖拉機、75立方米礦用挖掘機、直徑12.2米球磨機、南海981深海鑽井平台、直徑6~15米盾構機、直徑15米×高1500米豎井鑽機、年產100萬噸煤製油設備、千萬噸級綜采設備、6萬立方米/時大型空分裝置、百萬伏交流與±80萬伏直流超高壓輸變電裝置、直徑28米立車、直徑320毫米鏜杆超重型數控銑鏜床、數控精密齒輪磨床、大型汽車覆蓋件自動化衝壓線、5萬噸金屬擠壓機……中國被世人稱為“世界工廠”。

然而,在我們看到中國製造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應當客觀地看到我們的現狀。中國還沒有資格充當第四個世界工廠。製造業發展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即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加工裝配階段和自立知識產權階段,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均已進入自主知識產權階段,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大體上還處於加工裝配階段。

從製造業國際分工的大背景來看,經濟全球化、發達國家對環境的嚴格要求、資本的趨利性,使得國際資本流向人力、資源相對廉價的中國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巨大的市場也對國際資本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政策、中國人民的勤勞保證了中國持續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均收入的增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製造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走“國際代工”的道路已行不通,而這種“國際代工”的發展模式的弊端已經顯現: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端裝備製造呈現失守困局;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後,主機麵臨“空殼化”;現代製造服務業發展緩慢,價值鏈的高端缺位,中國有被固化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中低端的危險。因此,目前中國還隻是製造大國,還不是製造強國。如何使中國製造業從大變強?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