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學生活(3 / 3)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

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製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

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

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髒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裏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髒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

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係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所以到目前為止,研究者認為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係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複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壇,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

既然如此多的科學家都研究不出穴位和經絡到底是什麼,我當然也不能憑空想出來。看來應該找《黃帝內經》過來看看了,因為究其根源,經絡與穴位都來源於此。

但是等我到了圖書館想借黃帝內經的原本的時候,管理員告訴我隻有翻譯本有借,而一來原文太過深奧,怕給初學者看了產生影響,二來圖書館裏也沒有《黃帝內經》的原文,所以想借也沒法借。

我不死心,既然圖書館裏沒有,那麼就去外麵的舊書攤,然而外麵也都隻有些經過翻譯的,真正的古文原本卻是沒有。

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想起可以去網上查找。但是我沒有電腦,隻好向父母要了些錢買了部手提式無線上網卡的電腦。買的時候考慮到帶著方便些,並且我也不幹其他什麼的就找找資料,所以就買了這個。無線上網雖然移動很方便,但是信息容易受到幹擾,因此我沒辦法又裝塊網卡,東西下到電腦裏再看。

找了很久,才找到了《黃帝內經》的全本,從此開始了對《黃帝內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