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黃帝內經(1 / 3)

《黃帝內經》的書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劉歆的《七略》中,但該書已失傳。現存文獻的最早記載,是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其中雖然記有《黃帝內經》十八卷,但並沒有提到該書的成書年代及作者。

現在流傳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的書名最早見於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素問》流傳到唐代時已殘缺不全。唐朝太仆王冰對其進行收集整理,增補了第七卷中的“天元紀大論”等七篇。到了宋代,醫官高保衡、林億等對王冰補注整理的《素問》加以校正後刊行,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此版本流傳至今。《靈樞》之名最早見於王冰所作的《黃帝內經素問注》序中,在此之前,《靈樞》被稱為《九卷》、《針經》,隋唐時期,還有《九靈》、《九墟》等名稱。《靈樞》在較長時期內曾失傳,直到北宋元祐年間,從高麗傳回《黃帝針經》一部之後,中國才重新有了一部內容較完整的《針經》。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史崧把“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加以校正出版,稱為《靈樞》,從而成為現存最早版本的《靈樞》。

《內經》所係統論述的髒腑經絡學說,是以研究人體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

從《內經》中可以看到經脈的組成有:正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奇經八脈(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以及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筋經等。

然而《內經》中也無述及穴道經絡的本質。隻是當這為常識一樣,隻是教人如何識別而已,如: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麵入目。又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交一。講的都是任脈的循行路線,而無一點原理講述。此外其他各脈皆如此。

《黃帝內經》中記事方式與《論語》差不多,也是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如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其中有幾段很是奇怪: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人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意填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輸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此段語意似有未盡,然而觀其前後均無隻言片語與此有關,似乎這段是給人生生插進去的。而: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板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法阻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股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