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可塑之才
[反義]朽市不可雕
[例句]小明聰明伶俐,學習還十分刻苦,王老師常誇獎他,說他是孺子可教。
[故事]秦朝末年,有一個人名叫張良。他在少年時就目睹了秦的暴政以及百姓的痛苦,立誌要推翻秦朝,拯救天下蒼生。為了實現這個壯誌,他刻苦學習,還經常為自己設置一些圃難,用以磨煉自己的意誌。
有一次,他出去散步,走著走著來到一座橋上。這時,對麵走過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張良很懂禮貌,主動偏向一邊,準備給老人讓路。沒想到老人走著走著似乎是一不小心,把一隻鞋掉到了橋下麵,老人就讓張良幫他去把鞋撿上來。張良很樂於幫助別人,尤其麵前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所以他二話沒說,跑到了橋下,撿回了老人的鞋。老人對他點了點頭,沒有說任何感激的話.反而對他說:“你幫我把它穿上吧。”張良聽到老人毫不客氣的話,感到他很過分,很想一走了之,轉念一想,老人這麼大年紀了,和自己的祖父都差不多,何必和他斤斤計較呢?於是就幫老人把鞋穿上。對此,老人似乎很滿意,對他連連點頭,又對他說道:“真是孺子可教啊!你五天後再來橋上見我吧。”張良一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想了一想,覺得這老人行為舉止不同常人,大概有什麼來頭,就點頭答應了。
五天後,張良如約來到橋上,發現老人已經在那裏等了很久。老人見了他滿臉怒容,對他說:“我想要教導你,沒想到讓我等了這麼久,你還是明天再來吧。”第二天,張良特意起個大早,心想這回可以趕到老人前頭了,沒想到老人比他到的還要早,又把他批評了一頓。到了第三天,他下決心要比老人早到,所以半夜就來到橋上,這回他比老人早了。等了一陣子,老人來了,見到他顯得很開心。這次老人交給他一部《太公兵法》,讓他努力鑽研學習。張良如獲至寶,對老人非常感澈。回家後張良發奮學習,學成後,輔佐劉邦建功立業,為建立漢朝立下了奇功。
入木三分
[釋義]原形容書法筆力強勁有力。現多形容分析問題或刻畫人物十分深刻。
[出處]唐·張懷瑾《書斷·列傳》
[同義]力透紙背鞭辟入裏
[反義]浮光掠影
[例句]這部小說入市三分地刻畫了封建統治者的醜惡嘴瞼。
[故事]王羲之字逸少,會稽人,晉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也有人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以書法名傳千古,他的字雋秀中飽含蒼勁,柔和中透出剛強,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學書法的人都以他的字做範本。他的作品《蘭亭集序》、《黃庭經》,至今仍廣泛流傳。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天賦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靠他後天努力得來的。據說,他對練字達到了著謎的程度,除了要用很多時間練字,就連平時走路的時候,他滿腦子也都是字的結構,還不時拿手在衣服上比劃。他的衣服常常沒穿舊就被他用手劃破了,每次練完字,他都會去池塘邊洗筆硯。
久之,他家的池塘的水都變成黑色的了,可見他用功之深。
王羲之非常喜歡鵝,經常看著池塘中的鵝發呆,原來他是用心從鵝優美的姿勢中體會書法的原理。有個道士知道王羲之喜歡鵝,就特意養了一群非常可愛的鵝。有一天,王羲之看到了這群鵝,喜歡極了,便要求道士把鵝賣給他。這個道士就對他說:“如果你可以給我寫一部《黃庭經》,我就把這些鵝送給你。否則,你就是花多少錢我也不賣。”王羲之實在是太喜歡那些鵝了,就同意了道士的要求。他給道士寫了一部《黃庭經》,道士把那些鵝全都送給他了。
一次,皇帝要去祭祖,王羲之負責寫祭祀用的“祝版”。他寫完後,工匠們開始雕刻。令工匠們驚奇的是,王羲之寫的字,筆跡竟滲入木板中三分那麼深。人們讚歎地說:“右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後人便用“入木三分”形容書法蒼勁有力,或是見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