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幾日,因另一個案子牽涉出一名罪犯,他承認自己不久前剛殺死一個討債回來的男子,並奪走了錢財,後仔細查認,竟是朱生鄰居。縣令才知冤枉了朱生,釋放朱生回家。縣令心生疑惑,問:“朱生,你的血衣是從何而來?”朱生說:“是我母親割臂所染,她深知我是被冤枉的。”後來一驗,朱生母親臂上果然有刀痕。

蒲鬆齡在文末感歎:由這件事不難想到,監獄中還有很多冤魂。他們受罪於公門,皆屬切膚之痛。但願為官者,多細查排問,以防冤枉好人啊!

窮兵黷武

[釋義]窮:用盡,竭盡;黷:任意,輕率。動用全部兵力,任意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陸抗傳》

[反義]偃武修文 休養生息

[例句]中國軍民團結一心,奮勇抗戰,終於打敗了窮兵黷武的日本侵略者。

[故事]三國時期,吳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是孫皓。他荒淫無道,專橫跋扈,對內專製殘暴,對外任意興軍。吳國當時有二百三十萬人口,卻要供養二十三萬士兵:而孫皓卻隻顧自己享樂,根本不關心人民的疾苦。結果,弄得國力空虛,民不聊生,怨聲四起。

當時吳國有位大將,名叫陸抗,是陸遜之子,孫策的外孫。孫皓當上皇帝以後,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大司馬、薊州牧等職務,都統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務。陸抗見到司馬炎滅魏、蜀後,建立了西晉王朝,國力越來越強盛,已然威肋、到吳國的統治。而此時東吳卻國勢日衰,政權搖搖欲墜,心裏非常憂慮,便上書孫皓,分新了當時的形勢和應采用的對策。他說:“我們吳國連年打仗,把軍隊搞得疲憊,百姓越來越貧圃,國庫空虛,財源枯竭,如果再不抓緊發展農業生產,發揮文武百官的能力,那國力將更加衰弱。”他接著說,“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意思是說如景您再聽任將軍們濫用兵力,隨意打仗,消耗無數的資財,那樣就會使我們的士兵更加疲憊,無力打仗。當我們的敵人的力量還沒有消耗時候,恐怕我們的力量就已經用盡了。

孫皓並沒有聽陸抗的意見,仍舊隻顧自己玩樂,把國家搞得財源祜竭,人民更加圃苦,而頻繁地出兵打仗也使士兵再也沒有戰鬥力了。在公元280年,晉武帝六路出兵,大舉進攻吳國。此時的吳國更是不堪一擊,不戰自潰。晉軍大將王浚首先攻到建業,孫皓投降,吳國滅亡了,西晉基本上統一了天下。

曲高和寡

[釋義]和:跟著別人唱。曲調越高雅,能跟著唱的人越少。比喻言談或作品高妙,能理解、欣賞的人很少。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宋玉對楚問》

[同義]陽春白雪

[反義]下裏巴人

[例句]通俗讀物就應該寫得通俗、易懂,否則曲高和寡,買的人就不會多。

[故事]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任職。

一次,楚襄王聽到有的大臣議論宋玉品行不好,就找宋玉問道:“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別人對你議論紛紛,很是不滿的樣子。”

宋玉聽了,微微一笑,說道:“大王,您先別責備我,我先給你講個故事:

最近在咱們楚國都城郢城來了一個能歌善舞的藝人。他起初唱《下裏》、《巴人》這樣通俗流行的曲子,隨著這位藝人一起唱誦的人竟有幾千人:後來,他開始唱《陽河》、《薤露》這樣通俗中帶些文雅的曲子,跟隨藝人一起吟唱的隻有幾百人了:而當他唱《陽春》、《白雪》這樣高雅的曲子時,能夠跟隨他唱誦的人不過十幾個人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曲子的格調越來越高了,而能跟著唱的人卻越來越少了。那些平庸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我宋玉的行為呢?”

楚襄王聽了,覺得有些道理。

宋玉又繼續說道:“鳳凰能在九霄雲外展翅翱翔,而那些在樹枝上跳躍的小鳥又怎麼能和鳳凰相比呢?鯤魚早晨從昆侖山出發,晚上在大澤過夜,在淺水裏嬉賤的小魚怎麼能有鯤魚知道江海的深廣呢?那麼,那些出類拔萃的的人的言行自然也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一般人不能理解出類拔萃人的言行,自然便會議論紛紛。大王這祥賢明的人,也會聽信那些不高明的人隨意議論嗎?”

楚襄王聽了,連連點頭,稱讚宋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