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明目:指揚眉張目;張膽:放開膽量。原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現形容公然作惡,無所顧忌。

[出處]後晉·劉晌等《舊唐書·韋思謙傳》

[同義]明火執仗 膽大妄為

[反義]偷偷摸摸

[例句]事情敗累之後,他竟明目張膽地行賄公安人員。

[故事]秦朝時,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領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所到之處,百姓紛紛加入。

張耳、陳餘是魏地同鄉。二人自小在一起,極為要好。他們二人商議之後,也加入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幫助陳勝的部將武臣打過數仗。他們兩人初見陳勝時,對陳勝說:“秦末無道,荒淫奢侈,殘害忠良,造禍百姓,今有將軍,振臂一呼,明目張膽,出生入死,為天下百姓除暴!”

後來由於張耳、陳餘二人意見不合,兩人分開。張耳投降,凍餘被韓信擊敗戰死。

在史書《舊唐書·韋思謙傳》中,也出現了“明目張膽”的話。

唐高宗任命韋思謙為監察禦史。當他發現中書令褚遂良以低價強買民田的不法行為後,不顧褚遂良權高勢大,立即上書彈劾褚遂良。因為證據確鑿,唐高宗即便想庇護褚遂良也不可能,隻得將褚遂良調離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但末過不久,褚遂良又被調回,仍官複原位,任中書令的職務。褚遂良對韋思謙懷恨在心,借故打擊報複,將韋思謙貶出京城,到一個偏遠地方當縣官。有人打抱不平,但懼怕褚遂良,隻得暗自去安慰。

而韋思謙慷慨激昂地說:“我是一個正直不畏市又勢的人,看到不合法的事情,當然要仗義執言,我從不去考慮個人損失及個人安危。大丈夫應明目張膽報效國家,豈能忍氣吞聲,庸庸無為,隻考慮自己及家人的安危呢!”

“明目張膽”起初是說眼明膽大,不畏強權,敢說敢幹,並敢於同惡勢力公開鬥爭,但後來演變成貶義詞了。

名落孫山

[釋義]名字排在孫山後麵。指考試末被錄取,耪上無名。

[出處]宋·範公偁《過庭錄》

[反義]金耪題名 獨占鼇頭

[例句]由於小明學習不刻苦,今年高考他名落孫山。

[故事]孫山是宋朝時期的一個讀書人,他頭腦靈活,能說會道,說話也很風趣,常常能出口成章。

有一年秋天,孫山準備參加鄉試。他整理好行裝,帶上書章,準備去省城考舉人。

臨行前,鄉裏一位老人來拜訪孫山,請孫山和他的兒子一起去省城應考,以便兒子能得到一些照應,孫山爽快地答應了。

兩人來到省城,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參加了考試,接著是等待發耪。

發耪的一天終於盼到了,孫山懷著緊張的心情,到發耪處去觀看。發耪處擁擠不堪,孫山拚命往前擠才擠到前麵。他從第一行看到最後一行,終於在最後一行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孫山長出一口氣,雖然是最後一名,畢竟是中舉了。孫山十分高興,而一起來應試的同鄉落榜了。

孫山同剝客棧,把發榜的情況向同鄉說了。同鄉聽說自己沒考上,情緒很低落,準備在省城呆幾天,散散心。中舉的孫山則歸心似箭,巴不得馬上能讓親友來分享自己的幸福。於是,孫山便辭別同鄉,自己先回家了。

孫山回到家鄉,鄰居們知道他中舉,都來祝賀他。那位老人也來了,見兒子末與孫山一起回來,便向孫山詢問兒子的情況。孫山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詼諧地念了兩句詩:

“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原來鄉試中舉的第一名叫“解元”,所以鄉試也叫“解試”,孫山所說的“解名”就是解試所錄取的名單。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舉人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你兒子的大名還在我孫山之後呢,也就是說他沒有考中。

那老人見很有才氣的孫山隻考了最後一名,而他兒子才氣不如孫山,沒有考上也很正常,便默默地離開了。

墨守成規

[釋義]墨守:戰國時墨翟以善於守城著名,世稱墨守。成規:現成的規章或方法。形容思想因循守舊,隻知按老規矩辦事,不求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