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敗俱傷
[釋義]俱:全,都。爭鬥的雙方都受到損失。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紊策二》
[同義]兩虎相爭 鷸蚌相爭
[反義]兩全其美 一舉兩得
[例句]我看你們倆還是講和吧,否則,隻能是兩敗俱傷。
[故事]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兩國交戰,相互攻打了一年多末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幹涉。他向大臣們征求意見,大臣們眾說紛紜,有的說出兵於泰國有利,有的說出兵於秦不利。秦惠王聽了難以決斷。正好,楚國的陳軫出使秦國。陳軫是位遊說之士,曾與現為泰國桕國的張儀同為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陳軫也是足智多謀的人物,便請他幫助定個計策。
陳軫便向秦惠王講了個卞莊子刺虎的故事。
“有一次,卞莊子看見兩隻虎正撕咬一頭牛,想拔劍去刺虎。旅店的夥計勸咀他:‘這兩隻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爭食,爭著爭著就必然相鬥,相鬥的結果,必然是大虎受傷,小虎被鬥死。那時,你去刺那隻受傷的虎,一舉就有殺死兩隻虎的威名了。’卞莊子聽了覺得很對,就站著等虎鬥。不一會兒,兩隻虎果然鬥了起來,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皎得傷痕累累。卞莊子舉劍向那隻負傷的大虎刺去,一舉便立下了滅掉雙虎的功勞。”
陳軫講完故事,接著說:
“今天,韓、魏兩國已交戰了一年多,將來必定是小國被滅,大國也傷了元氣。那時討伐那力量已削弱的大國,一舉就贏了兩國。這就像卞莊子刺虎一祥啊!”
秦惠王聽了大為讚賞,終於決定暫不出兵,坐山觀虎鬥。
從這個故事裏,另外引申出成語“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用來比喻兩雄相爭,必定有一方力量將受到削弱。
屢見不鮮
[釋義]屢:多次;鮮:新鮮,新奇。多次見到就不顯得新奇了。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同義]司空見慣
[反義]難得一見
[例句]世界冠軍被年輕選手擊敗的情況,在中國圍棋隊已經屢見不鮮了。
[故事]陸賈是劉邦手下一個很有名的謀士,在楚漢戰爭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非凡的遊說才能。對此,劉邦非常賞識,所以經常派他出使到各個諸侯國。而他每次也都不會讓劉邦失望,憑著出色的口才,屢次取得辯論的勝利,達到出使的目的,因此他的官職升得很快,自然也擁有了許多產業和錢財,變得十分富有。後來劉邦死了,陸賈便辭職回到了雍州。
陸賈有五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陸賈並不像別人那祥坐擁財產,守護自己的產業,也不讓自己的兒子圍繞自己膝前承次,而是把所有的幣隻蓄財產平均分給了五個兒子,讓他們獨立的主活,自己經營自己的產業。他隻是對兒子們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他從今以乒要帶著歌舞侍從十幾個人,坐車去遊曆名山秀水,遊曆回來會到他兒子中一人的家中,一年之中大概要來住許多次。如果他到了任何一個兒子的家中,要求那個兒子必須拿出上好的食品招待,不要認為經常來往就不宰殺禽獸加以招待。最後他吩咐幾個兒子說:“如果我最後死在誰家裏,我的後事就歸誰辦,我的隨身財物和侍從就歸誰所有。”
一切都辦好之後,陸賈很灑脫地帶著貴重的寶劍和十幾個侍從到處遊曆,每次遊曆過後都回來,住在一個兒子家。這樣,他輪番吃住在各個兒子家,大約每十天輪一次。他的五個兒子也都很孝順,每次他到琮都絲毫不敢怠慢,盡心竭力地侍奉他。陸賈的晚年過得十分快樂,事事都很順心,後來他的結局也如他所願。死在一個兒子家,他的侍從、財物也都留給了這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