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韋修在自己的任上,勤政愛民,廉潔自律,從來不收受賄賂,更沒有貧贓枉法,很受當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被百姓們稱為“清官”。出於對他的熱愛,百姓們還曾為他立碑,用以銘記他的高尚品質,並送給他一個雅號:“清郎”。

有一回,袁韋修到外地去考察地方的官吏,途中經過兗州,他的老朋友邢邵在那裏做刺史,他趕到那裏與邢邵相聚,兩人在一起暢敘了別情,都感到非常快樂。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分手的時間,他們都感到十分留戀,不忍離別。邢邵拿出一匹白綢送給袁韋修作紀念,袁韋修卻說什麼都不肯收,邢邵十分不解,袁韋修就解釋說:“這次我路過這裏,不是私自來和你暢敘友情,而是有公事要辦,這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越是在這種時候,就越是應該小心謹慎,你難道忘記了古人的訓誡:當你走過瓜地的時候,即使鞋子掉了也不要提,以避免瓜田主人誤認為你偷他的瓜:當你走到李子樹下,也千萬不要用手扶帽子,否則就會有人認為你要偷他的李子。所以在我辦公事的時候,不能因為與你私交甚好就收你的禮物,這樣別人就會懷疑我們不清廉,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東西我卻不能收,我們不能給別人留下話柄啊!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

邢邵很理解袁韋修的苦心,就沒再堅持,兩人揮手告別了。

過河拆橋

[釋義]過河以後就拆掉橋。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明·宋濂等《元史·徹裏帖木兒傳》

[同義]卸磨殺驢 兔死狗烹

[反義]知恩報德

[例句]祥子為老頭子受了那麼多的苦,可是他過河拆橋,一點兒也不認賬。

[故事]徹裏帖木耳是元順帝初年的中書平章事,即相當於副宰相的官職。他為官清正廉潔,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元順帝對他十分讚賞。

徹裏帖木耳在主持浙江省工作時,發現主持省級考試的官員生活非常奢侈,心裏很生氣。後來,他調至中央任宰相時,立即奏請順帝,廢除幣鬥舉製,順帝同意他的意見。不久,詔書就寫好了,剛要蓋皇帝印章,準備正式頒布時,參政許有壬又提出反對意見:而太師伯顏是支持廢除幣鬥舉製的。兩人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對立的兩派,爭論非常激烈。

伯顏說:“應試的考生多數有行賄的行為,甚至有人冒充蒙古、色目人,騙取優惠待遇。”

許有壬說:“科舉考試恢複以前,政府官員行賄受賄的現象也很嚴重,這不能算幣鬥舉製的缺欠吧。況且幣鬥舉出身的人貪贓的總是少數,多數還是好的。”

伯顏反駁說:“科舉出身的人多數不中用,隻有你還可以。”

許有壬說:“話不能這麼說,如張夢臣、丁文苑等人都是科舉出身,你不能說他們不中用吧。”

伯顏說:“這是皇帝決定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再爭了。”

最後,順帝召集文武百官到崇天門聽宣布廢除科舉製的詔書,還特地讓許有壬在班首聽宣,這就造成許有壬同意的假象。

聽完詔書,百官紛紛回府,許有壬滿臉不高興地往回走。這時有個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身旁,湊著他的耳朵諷刺道:“許參政,你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你又同意廢除科舉製度,這就像一個人過了河就把橋拆掉一樣啊!”

許有壬了又羞又愧,趕緊走開了。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