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顧茅廬
[釋義]顧:拜訪;茅廬:草屋。比喻誠懇地一再邀請或請教。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同義]禮賢下士
[例句]老張退休後,廠領導三顧茅廬,才請出他任廠裏的技術顧問。
[故事]東漢末年,皇族衰落,曹操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劉備是漢室宗親,他帶領手下人反對曹操,被曹操打敗,投奔荊州的劉表。
這時的劉備,兵少勢弱,依附於劉表,深感自己勢單力薄。為了日後能成就大業,他很希望能找到一個有才能的人來輔佐他,於是就留心四處訪才。
有一次,他巧遇荊州的名士司馬徽,二人言談之下,司馬徽非常佩服劉備的為人,便向他推薦有定國安邦的能人。司馬徽說: “此地有‘伏龍’、 ‘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很高興,就到處打聽這兩個人。後來劉備遇到一個十分有才能的人,名叫徐庶,二人十分投緣。徐庶幫助劉備對付曹操,取得了成功。曹操也很愛惜徐庶之才,便利用徐庶的母親,把他逼到了曹營。徐庶很無奈,劉備也頗為傷感,二人不忍分別。徐庶臨走時便把“伏龍”的情況告訴劉備: “伏龍”名叫諸葛亮,家住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住著茅廬草棚,自耕自養,才能可比管仲、樂毅。說完,徐庶便走了。
這年的冬天,劉備冒著嚴寒,帶著兩個結義弟兄關羽和張飛,來到了諸葛亮的家裏,不巧的是家人說諸葛亮不在家。三人掃興而歸。過了幾天,兄弟三人又冒著鵝毛大雪來請諸葛亮,誰知他又不在家,為此關羽、張飛都很不滿。又過了些日子,劉備不顧關、張二人反對執意又去請諸葛亮,關、張無奈,隻好跟隨。到了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卻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恭敬地站在台階下等待。過了好久,諸葛亮醒了,他被劉備深深地打動了,就同意出山幫劉備打天下。
諸葛亮初出茅廬,便立奇功,後來幫劉備東聯北伐,占荊州、取益州,軍事上節節勝利,最終與魏、吳三分天下,自己也被人千古傳頌。
)2.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一
[釋義]指事情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隻好一走了之。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齊記七》
[反義]坐以待斃
[例句]如果一遇到困難就采取“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的態度,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故事]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大將王敬則是一名功勳卓著的將領,他曾幫助齊高帝蕭道成登上皇位。所以齊高帝蕭道成非常器重他,朝廷上上下下的大臣也很敬重他。
齊高帝因病駕崩,齊國一片混亂,皇室內部也開始爭權奪利。蕭鸞靠陰謀登上皇帝寶位,史稱明帝。蕭鸞心胸狹隘,他猜疑兄弟和後輩中會有人不服他,並企圖推翻他的皇位,於是便殘忍地將蕭道成的二十三個子孫全部殺掉,並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剝奪爵位,流放邊境之地,一些有功之臣和老臣也被他除掉。
王敬則當然也被他猜疑,並密謀要除掉王敬則。王敬則當時領兵駐紮在會稽,離朝廷所在都城比較遠。蕭鸞表麵上十分敬重王敬則,但暗自派心腹張瑰任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秘密防備監視王敬則。王敬則知道這件事後十分傷心,也很氣憤,便發動叛亂開始攻打京都建康。王敬則率精兵一萬人,渡過錢塘江,一鼓作氣衝散張瑰的軍隊,跟隨王敬則的老百姓竟有十幾萬人。
此時,蕭鸞正臥病不起,聽到王敬則起兵反叛之事,驚恐不安,滿朝文武百官也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手下爬上房頂瞭望,隻見征虜亭上火光衝天,以為王敬則的軍隊已經殺進都城,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更換,便匆匆逃跑。王敬則聽說此事後,便得意地說: “哈哈!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我料他蕭鸞父子也隻有逃跑這條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則的軍隊遭到朝廷軍隊的瘋狂鎮壓,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而死。
)3.上行下效
[釋義]行:做;效:仿效,模仿。上麵的人怎麼做,下麵的人就跟著學。
[出處]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同義]上梁不正下梁歪
[例句]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不正之風,往往是上行下效的結
景,要糾正這些不正之風,就要從領導幹部做起。
[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桓公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齊國日益強大,使其他諸侯國都向齊國臣服,齊桓公也成了一代霸主。
但是,齊桓公有一個癖好,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他都穿著紫色的衣服。大臣們發現這一點,也都爭相效仿,全部穿上紫色的衣服。城中的百姓見大臣們都穿紫色的衣服出出入入,覺得紫衣服又高貴又時髦,便紛紛仿效。一時間,齊國都城臨淄變成了紫色的海洋。又過了一段時間,整個國家的人也都開始穿紫色衣服。紫衣服的價格大幅度上漲,一件紫衣服的價格竟相當於五件白衣服的價格,而且有繼續上漲的趨勢。 齊桓公知道這件事後,大為憂慮,立即召見大臣管仲,問道: “現在全國人都穿紫色衣服,如此下去怎麼得了,你想個辦法處理一下這件事。”管仲說: “正是由於大王喜歡紫衣服,全國人才紛紛效仿。所以說解決這個問題應先從您做起。您以後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要對穿紫衣服的人表示厭惡。”第二天早朝,齊桓公沒穿紫衣服,大臣們都很詫異,當有穿紫衣服的大臣向桓公奏事時桓公便故意捂住鼻子說: “請離我遠一點,我討厭紫色衣服的味道。”大臣們聽了更加疑惑,不禁麵麵相覷。大臣們下朝回家,立即換下自己的紫衣服。百姓們見大臣們都不再穿紫衣服,都認為紫衣服過時了,也都換了其他顏色的衣服,一時間,各色衣服又在街上出現了。
不久,臨淄城中就再也見不到一個穿紫衣服的人了。又過一段時間,整個齊國也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了。紫衣服的價格又落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