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話正體現了他的為人:孔子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又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寄於孜孜不倦地學習。孔子不愧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奉公守法
[釋義]奉:奉行,遵守。指奉行公事,遵守法紀。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趙奢列傳》
[同義]遵紀守法 克己奉公
[反義]貪贓枉法 違法亂紀
[例句]他任職期間奉公守法,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春秋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個著名的將士叫趙奢,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他英勇善戰,屢戰屢勝,建立了顯赫的功勳。因此,他深受趙惠文王的器重,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有一次,他來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但是趙勝的管家仗勢欺人,戲弄趙奢,拒付稅款。趙奢並不怕趙勝的權勢,他毫不客氣地、果斷地處理了這件事,且依照趙國法令殺了那些無事生非的鬧事者。趙勝聽說後,怒氣衝天,一定要趙奢抵命。
趙奢得知趙勝的想法後,馬上去找了趙勝,真心誠意地對他說: “您是趙國的貴公子,是趙國的棟梁之材,如果您縱容家人違反國家法令,國家法律就會遭到破壞。長此以往下去,國家也會逐漸衰弱下去的。到那時候,您還會有現在這樣顯赫的地位嗎?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麼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就會富強,您怎麼能輕視呢?”
聽了趙奢一席話,平原君趙勝慚愧萬分,繼而轉怒為喜,將趙奢保舉給趙惠文王,趙王命他掌管全國賦稅。趙奢上任後,沒有仗著權勢欺壓百姓,仍然公正無幣厶地處理一切事務。後來,趙奢又被趙王任命為大將,為趙國立了很多戰功。
)4.覆巢無完卵
[釋義]覆巢:打翻了的鳥窩;卵:鳥蛋。比喻整體毀滅,個體也不能幸存。也比喻滅門大禍,無一幸免。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鄭孔荀列傳》
[例句]隨著日本侵略者的壽終正寢,那些漢奸深知覆巢無完卵,自己的日子也不會長了。
[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人人都耳熟能詳,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小時候的事。他長大後也文才出眾,是文學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在漢獻帝的時候,他在朝廷中做太中大夫。當時,正值曹操當市又時期,孔融不但不攀附他,反而對他十分冷淡甚至於與曹操唱對台戲。建安五年,曹操下令禁止釀酒,孔融認為這很不合理,就寫文章讚美飲酒的好處。文章中說,堯能建立太平世界是因為喝了千鍾酒;孔夫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由於他成百觚地喝酒。文章有暗諷曹操不是聖明之人的意思,曹操對此耿耿於懷。
後來,對於曹操南征劉備、孫權,北伐烏桓等戰略,孔融都表示不滿,並私下裏議論了幾句。有的小人想討好曹操,便把孔融的話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曹操。曹操大怒,強加給孔融罪名,下令把孔融一家全部處死。
當官差領兵闖入孔家抓人的時候,全家人都很慌亂、害怕。隻有孔融9歲的小兒子和7歲的小女兒不慌不忙地在那裏下棋。所有的人都以為小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了卻毫無知覺。孔融很愛惜自己的孩子,不忍心這麼小的孩子便被殺死,於是懇求官差放過兩個小孩子,所有的罪過都由他一個人承擔。沒想到,這時候他的小兒子站起來對他說道: “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意思是說,父親,您難道見過被打翻的鳥窩中,有完整的鳥蛋嗎?孔融的小女兒也站起來,絲毫不見一點畏懼,她對家人說: “如果人死後還有魂靈,那麼我們全家人不是又可以在一起嗎?那該是多麼快樂的事啊!”
旁邊的人聽到孩子的話,暗自驚訝歎惜,知道兩個孩子已懂得了“覆巢無完卵”的道理,自知不免一死,求亦無用,就從容地同父母一起走上刑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