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論吐蕃製度與突厥的關係(4)(3 / 3)

在以上所列諸位河西節度使中,除折逋嘉施外,其餘皆為漢人。孫超、李文謙是晚唐戍防涼州的漢族軍將之後裔,自命為涼州留後;吳繼興、陳延暉是後晉靈、涇邊將,被劫持為府主;唯有申師厚出自後周朝廷的欽命,他到涼州之後,努力處理民族關係,舉薦蕃漢官員,設立州鎮以扼諸羌,但仍很難統治好夷夏雜處的涼州,“顯德中(954-959),師厚為其所迫,擅還朝,坐貶。涼州亦不複命帥。”[46]從此,涼州遂被吐蕃勢力完全占領。

由此可知,五代中原皇朝以涼州為河西節度使的治所,初由靈武節度使兼領,實際在涼州則自立守將;後來承認涼州漢族軍將為河西節度使,或者以朝命授予申師厚為河西節度使。不管怎麼說,五代對涼州實施羈糜性質的統治,顯然仍維持著涼州為河西節度使治所的傳統觀念。

既然如此,則割據瓜、沙二州的曹氏歸義軍自然就得不到五代朝廷河西節度使的銜號了。檢傳世史籍所載,五代北宋諸朝授予曹氏的節度使稱號皆隻冠歸義軍,而不是河西。

《舊五代史》卷32《唐莊宗紀六》;[後唐同光二年(924)五月]乙醜,以權知歸義軍留後曹義金為歸義軍節度使、沙州刺史、檢校司空。[47]

《舊五代史》卷81《晉少帝紀一》:

[天福八年(943)正月]庚寅,沙州留後曹元深加檢校太傅,充沙州歸義軍節度使。[4]

《舊五代史》卷115《周書世宗紀二》:

[顯德二年(955)五月]戊子,以沙州留後曹元忠為沙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幸事。[49]

《宋史》卷490《外國傳六》“沙州”條:

[太平]興國五年(980)元忠卒,子延祿遣人來貢。贈元忠敦煌郡王,授延祿本軍節度。[50]

《宋史》卷490《外國傳六》“沙州”條:

[鹹平]五年(1002),延祿、延瑞為從子宗壽所害,宗壽權知留後,而以其弟宗允權知瓜州。表求旌節,乃授宗壽節度使。[51]

《宋史》卷490《外國傳六》“沙州,條:

大中祥符(1008-1016)末宗壽卒,授賢順本軍節度。[52]可以看出,曹氏統治者從中原皇朝所獲賜的節度使稱號,無一例外皆冠“歸義軍”,而非“河西”,這表明了五代北宋朝廷的態度,是以涼州為河西節度使治所,而非沙州。

問題是曹氏歸義軍前期的節度使,亦即曹議金父子卻在境內以河西節度使自稱。五代時期,曹氏歸義軍雖然疆域內縮,僅轄沙、瓜二州,但是首任節度使曹議金雄心勃勃,積蓄力量,東征甘州回鶻,試圖開疆拓土,將歸義軍的地盤擴大到河隴及西域廣大地區。這從曹議金的職銜稱呼上可以看出,如莫高窟第55、98、100、108,454等窟的曹議金供養人畫像題記雲:

故敕河西隴右伊西庭樓蘭金滿等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托西大王諱議金供養;河西隴右伊西庭樓蘭金滿等州口觀察(處)......[議金];故敕授河西隴右伊西庭樓蘭金滿等州節度使檢校中書令......諱議金;敕河西隴右伊西庭樓蘭金滿等州節度使…I西大王諱議金供養;皇祖敕河西隴右伊西庭樓蘭金滿等州節度使檢校侍中兼中書令(托)西(大)(王)諱議金。[53]

曹議金在“河西”的基礎上添加了“隴右伊西庭樓蘭金滿等州”的名號,並號稱“托西大王”,表達了曹氏歸義軍要拓展疆域、控有河隴及西域的願望,儼然要做西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不過在敦煌文獻中,一般仍以“河西節度使”或“河西歸義軍節度使"相稱,P.3262、P.3781兩篇《後梁時代建窟祈願文》先後為大梁帝主、河西節度使尚書、天公主、宋氏夫人等造窟祈願,這位後梁時代的河西節度使即歸義軍節帥曹議金。S.4544《置傘文》雲:“次用莊嚴,我河西節度使大王貴位:伏願南山等壽,北極標尊;長為菩薩之任(仁)王,永[作]河西之父母。”[54]P.2675v《河西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上某相公狀》首題:“河西歸義軍節度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兼令公禦史大夫上柱國曹議金狀上”,[55]這是曹議金上給某相公的狀文,在“歸義軍節度使”之前加“河西”二字。

與曹議金自稱河西節度使相應的是,此一時期歸義軍節度使府僚佐與僧官也多冠於“河西”二字,今據敦煌文獻所載表列於下:

官職姓名出處河西節度右馬步都押衙閻子悅P.3718《閻子悅生前寫真讚並序》

河西節度押衙張良真P.3718《張良真生前寫真讚並序》

河西應管內外諸司馬步羅盈達P.2482《羅盈達墓誌銘並序》

軍都指揮使河西節度都頭張明德P.3718{張明德邈真讚並序》

河西歸義軍節度左馬步張保山P.3518{張保山寫真讚並序》

都押衙河西歸義軍節度押衙渾子盈S.5448《渾子盈邈真讚並序》

河西歸義軍左馬步都虞梁幸德P.3718《梁幸德逸真讚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