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成就
朱自清(1898—1948),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進的民主鬥士。著有長詩《毀滅》(1924),散文集《蹤跡》(1924)、《背影》(1928)、《歐遊雜記》(1934)、《倫敦雜記》(1934),雜文集《你我》(1936)、《論雅俗共賞》(1948)、《標準與尺度》(1948)和文學研究論集《經典常談》(1946)、《詩言誌辨》(1947)、《新詩雜話》(1947)等。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東海,6歲時隨家移居揚州,少年時代在揚州度過,自稱揚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1917年入北大哲學係學習。大學期間,朱自清開始寫詩,並加入新潮社,成為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一員。1920年畢業後,在江浙一帶做了五年的中學語文教師。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後兼任中文係主任。1931年留學英國倫敦一年並漫遊歐洲。1937年抗戰爆發後,隨清華大學南遷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授。抗戰勝利後,公開反對國民黨內戰,多次參加反美反蔣反內戰的鬥爭。1946年回北平後,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兼中文係主任。1948年6月,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名,8月12日病逝,去世前還囑告家人,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學的拓荒者和創業者之一,他為中國現代文學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與人合作創辦新文學的第一個詩刊《詩》;創作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編選了《中國新文學大係·詩集》,其《導言》第一次對新詩創作進行了曆史性的總結;在大學課堂首次開設現代文學課程“中國新文學研究”。不過,他對新文學的最大貢獻是在散文領域,他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現自己”的美學創作原則,在當時起到了“對舊文學示威”的作用。在“五四”新文學成就最為突出的散文創作領域中,有周作人的雋永,俞平伯的綿密,徐誌摩的豔麗,冰心的飄逸,而朱自清則以其“真摯清幽”的獨特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提供了全新的審美特征,尤其是《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看作白話美文的典範。他以其創作實績,徹底打破了複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製和風格,在新文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從寫於1921年的《歌聲》開始到1948年去世為止,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早期以寫景敘事類“美文”為主,中期以歐洲遊記為代表,後期則以議論性的雜文為主。從題材內容上看,他的散文包括寫景抒情、記事敘事和社會批評三類。他的寫景散文,以感覺的細膩和想像的豐富見長,風格優美細致、纖敏柔婉;以親友倫理關係為主題的散文,風格樸素沉鬱、洗練深摯;而社會批判類散文,則通過感覺的豐富性使得理性思考也蘊含了豐富的感染力,三類散文在風格上各有不同,但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