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簡明。古代的漢民族由於書寫工具相材料的限製,或契於龜甲,或鑄於鍾鼎,或刻於竹簡,或寫於帛,從而形成了與口語有一定區別的書麵語,這就是通常所稱的“文言文”。而文言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簡明扼要,極短的文字,往往包含有極豐富的內容,凡讀過文言文的人都會有這個體會。更重要的是由於漢語是一種非形態的,以單音節語素為主的語言,所以一個漢字作為一個符號,既表示一個音節,又表示一個語言,還表示一個意義,漢字就成了“形、音、義的結合體”。這樣漢字就與漢語“簡短明確”的優點相適應,使之與英、法、俄、西班牙文相比,不僅無多詞之難,而且書寫也簡明,現在聯合國5大工作語中以漢字本最薄就是一例。
3.方塊形。漢字區別於世界上一切其他民族的文字的最大特點,就是字形成方塊。方塊文字用今人的眼光和現代生活的要求來看,當然要作實事求是的分析,它既有種種優點,也有諸多缺點,但是從民族性來看,方塊漢字卻是別具一格,自成體係的一種文字,它不僅有書法性的節奏美,線性美,而且方塊漢字的“形”能傳達豐富的信息,既有猜讀的可能性,利於閱讀,又有聯想以至想象的餘地,有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一個“氵”旁,可使人猜讀到“水”,進而聯想到水的自然容器,如江、河、湖、海、灣、港……;水的活動,如流、淌、泄、瀉、衝、洗……;水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如濕、溶、沉、浮、淪、浸。又可使人猜讀到“液體”,進而聯想到食用的液體,如酒、油、汁、湯,人體分泌出來的液體,如汗、淚……這是其他民族的拚音文字所難以具備的。此外方塊漢字書寫時可橫可直,使用便利,這也是其他民族的拚音文字所沒有的一個特點。
正因為漢字具有穩定、簡明、形成方塊的民族性特點,所以其在漢民族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從而對漢民族的心理產生了強烈的內聚作用。這種內聚作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維持了漢民族在語言文字上的統一。
眾所周知,漢民族方言林立,漢民族的共同語言,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但仍處於不完備的形態之中。據1955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的報告,從語言特點來看,漢語方言一般可分為北方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閩南話、粵語等8個地域方言。在地域方言中還可分若幹次方言以及許許多多的地點方言。例如粵語與北方話的差別極大,就是在一個省內,如浙江省,杭州話、寧波話、溫州話、金華話之間的差別很大;就是在一個地區內,如金華地區,蘭溪話、金華話、永康話、武義話、東陽話、義烏話之間的差別又很大;甚至在一個縣內,如武義縣,宣平話、武義話、永康話之間的差別也很大。盡管方言林立、複雜,但是文字卻是通用的,無論講什麼方言的人,隻要將其方言寫成漢字,除個別的土語俗話以外,在交流上就沒有什麼障礙。所以漢民族的共同語言雖然還不完備,不統一,但由於漢字的統一性,就維係了漢民族整個民族的生存。英國學者李約瑟對漢字就作過極精當的評價,他說:漢語“雖然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方言和口語,可是全中國人民卻用古老的文言文作為統一的普通話。的確,這種古老的文字,盡管字義很曖昧,卻有一種精煉、簡潔和玉琢般的特征,給人的印象是樸素而優稚,簡煉而有力,超過人類創造出來的表達思想感情的任何其仙工具。從漢字對統一漢民族共同語言的作用來說,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民族。
於是,漢民族人民對漢字就灌注了強烈的民族感情。這種感情轉化成為對民族共同心理的內聚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字就成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象征,成為漢民族的象征,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