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看透釋然,自在心安(2)(3 / 3)

安心釋語

對於上述的情況,首先要搞清事情的本相,不要把負麵問題泛化。一個人在離職時,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都說明本人在職場生涯中有一定的盲點和欠缺。即使是因為所在的單位有問題,或者領導和同事的確不好相處,但畢竟還有人繼續在那裏工作,從這一點看,起碼本人的容忍度和接納度還不夠。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麵,如果隻從反麵看問題,那麼就可能把負麵的東西泛化,從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理,使自己看到、想到的都是陰暗麵。這種狀態無論對於解決目前的問題,還是對於即將麵臨的新環境,都沒有益處。所以要盡可能反向思維,使自己具備全麵認識問題的能力。

其次就是要跳出“說”與“不說”的煩惱。離職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隻把眼光盯在單位、領導或同事身上,卻很少有人看到自己的問題。這樣也會造成離職者總是過分關注自己的煩惱,因而在“說”與“不說”中徘徊。客觀地分析,我們不必把離職的原因歸咎於誰,而是要從事件本身剖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地方需要提高?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能力是否還欠缺?自己的心態還有哪些部分沒有調整好?自己對哪些人和事是排斥的?如果以後再遇到同類的情況應該怎麼辦?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離職事件”轉化成讓自己學習和成長的基點,並且獲得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式。這樣,就可以使自己在未來新環境中遇到問題時,多一個方法,多一種選擇,從過去的經曆中汲取養分。一帆風順的經曆不能給人足夠的鍛煉和磨礪,而挫折、困難、逆境卻能讓一個人真正地成熟起來。

禪機軼事

物我合一

蘇東坡和秦少遊一起外出,在飯館吃飯的時候,一個全身爬滿虱子的乞丐前來向他們乞討。

蘇東坡說道:“這個人真髒,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虱子了!”

秦少遊立即反對道:“你說的不對,虱子哪能是從身上汙垢中生出,明明是從棉絮中生出來的!”

兩人各持已見,爭執不下,於是兩人打賭,並決定請佛印禪師當評判,賭注是一桌上好的酒席。

蘇東坡和秦少遊私下分別到佛印禪師那裏,請他幫忙。佛印禪師欣然允諾了他們。兩人都認為自己穩操勝券,於是放心地等待評判日子的來臨。

評判那天,禪師不緊不慢地說道:“虱子的頭部是從汙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生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都輸了,你們應該請我吃宴席。”聽了禪師的話,兩個人都哭笑不得,卻又無話可說。

禪師接著說道:“大多數人認為物是物,我是我,物我是對立的,因此產生種種矛盾與差別。在我的心中,物與我是一體的,外界和內界是完全一樣的,它們完全可以調和。好比一棵樹,顯然同樣接受空氣、陽光、和水分,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管它虱子從棉絮或汙垢中長出來,把自與他的衝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

人人都是優秀的,差別在於如何認識、發掘和重用自己

清源禪師在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時間裏沒能給他尋找到一個最優秀的閉門弟子。

事情是這樣的:清源禪師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洞山。他把洞山叫到床前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洞山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清源禪師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承傳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好嗎?”

“好的、好的。”洞山很溫順很尊重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以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清源禪師笑了笑,沒再說什麼。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不辭辛勞地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四處尋找了。可他領來一位又一位,總被清源禪師一一婉言謝絕了。有一次,當洞山再次無功而返地回到清源禪師病床前時,病入膏肓的清源禪師硬撐著坐起來,撫著洞山的肩膀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其實還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洞山言辭懇切地說,“找遍城鄉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優秀的人選挖掘出來,舉薦給您。”

清源禪師笑笑,不再說話。

半年之後,清源禪師眼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洞山非常慚愧,淚流滿麵地坐在病床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