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1)(3 / 3)

安心釋語

相傳,那喀索斯是河神刻斐索斯與水澤女神利裏俄珀之子。他是一位長相十分清秀的美少年,卻對任何姑娘都不動心,隻對自己的水中倒影愛慕不已,最終在顧影自憐中抑鬱死去。化作水仙花,仍留在水邊守望著自己的影子。後來,就成了“孤芳自賞者”、“自我陶醉者”的代名詞……

要克服這種情緒其實並不難,以下幾步僅供參考:

第一步,必須承認不良情緒的存在;

第二步,當承認自己存在某種不良情緒之後,就要分析引起這種情緒的原因,弄清自己為什麼苦惱、憂愁、憤怒和恐懼;

第三步,對具有真實原因的不良情緒,要尋求適當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如果是由於缺乏認真溝通而造成同別人之間的隔閡,使你產生不被理解的苦惱,那你就得主動、誠懇地與他人交談,讓別人理解你的立場,消除彼此的隔閡,會使你內心恢複平靜。

佛趣軼事

兩個小和尚

從前有兩個小和尚,一個住在南山,一個住在北山。有一天,他們兩個在途中相遇。

北山的小和尚問南山的小和尚;你到哪裏去?

南山的小和尚暗藏禪機的說:風吹到哪裏我就到哪裏。

北山的小和尚啞口無言了。他回去對師傅講了,師傅搖了搖頭說:這麼簡單的話都回答不出來,簡直是廢物。下回碰見他,你就說:如果風不動呢?你就勝了。小和尚高高興興的走了。

果然,沒有幾天,兩個小和尚又見麵了。

北山的小和尚還是問南山的小和尚:你到哪裏去?

南山的小和尚說:我的腳走到哪裏我就到哪裏。

北山的小和尚又一次啞口無言了!

拘泥教條或者經驗,或單純仰仗師父是鍛煉不出來真才實學的。要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隨心所向,才能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

有個人到寺廟裏去遊玩,他看見佛祖坐在上麵,就問道:“請問佛祖,您在想什麼?”

佛祖說:“我什麼也沒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們為何猜不透?”

“噢,是這樣,”佛祖安詳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靜得像水,可以清澈見底。我什麼也沒有想,也不受外界情況變化的影響。所謂的七情六欲,隻是你們見到喜歡的東西或高興或悲傷,而我除了吃的以外,認為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成為聖人了。把一個人比喻成佛,你一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如果你能隨心所向,當勞作時勞作,當休息室休息,能心情快,助人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獲八百歲呢?”

“那我活這麼長時間幹什麼?”

“這個嘛,各人有個人的見識。”

“既然這樣,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隨心所向,心靜止水平平常常過一生吧。多謝佛祖指點。下次再見。”

這個人走出了廟門。

佛在心中

人要隨心所向,心靜止水,知足常樂。佛說:“平常心貴知足是人生一樂。”美酒佳肴並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隻在那粗茶淡飯中體會;奢華的住所和服飾未必能給你帶來快樂,保持一顆純真、簡潔的明靜之心是獲得幸福的人生大秘訣。佛又說:“平常無為得天地自然。”這並不是主張讓我們不思進取,而是強調要現實些,盡情欣賞和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去好高騖遠。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太高,否則,就容易遭受挫折。其實,隻要懷有一顆平常心,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中要獲得滿足並不難。

【人間世態】

惟獨沒有幸福……

肖女士,36歲,全職太太,一個9歲孩子的母親,毫不誇張地說她的確什麼都有了:150平方米、帶陽台、比較經濟買來的房子;每天清晨深情目送出門的丈夫;一個身體健康、學業優秀、無須監督功課的孩子。晚上,當一家人回到家裏,孩子總能為他的母親畫像或朗誦詩歌。三個人一起共進晚餐,閑聊白天發生的故事。然而,當夜幕降臨,她依稀聽到孩子輕微的鼾聲,依偎在丈夫的雙臂中,她就會對自己說:“是時候了,該讓生活換換樣。”她的心中突然迸發出一種強烈的願望:打開窗戶,扔掉一切,扔掉這床,還有……因為,無論如何,這不是自己該買的那一張。於是,當她打算同丈夫分擔這份焦慮時,她拍打著鴨絨被子問:“你在聽我說嗎?“沒有,我睡了。”這就是和自己風風雨雨生活了10年的被法律指定成丈夫的男人。此時此刻,她還能指望誰呢?她有幸福生活所應具備的一切,卻惟獨沒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