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機故事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裏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係,吹走的淨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隻小鳥,在土裏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衝走了。”
師傅答:“衝就衝吧,衝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呐,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保持謙卑之心,不可恃才傲物
畢沅,江蘇鎮洋人,字壤蘅(rǎng),號秋帆。他是清代有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相媲美的《續資治通鑒》就是他編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畢秋帆任陝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過一座古廟,畢秋帆進廟內休息。一個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經,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隻顧念經。畢秋帆當時隻有40出頭,英年得誌,自己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老和尚這樣傲慢,心裏很不高興。
老和尚念完一卷經之後,離坐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
隨即,畢秋帆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
老和尚說:“《法華經》。”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不慌不忙,從容答道:“老衲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一部《四書》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日?”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讚賞。
獻茶之後,老和尚陪畢秋帆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歡喜佛像前,畢秋帆指著歡喜佛的大肚子對老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裏裝的是什麼嗎?”
老和尚馬上回答:“滿腹經綸,人間樂事。”
畢秋帆不由連聲稱好,因而問他:“老法師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麼要拋卻紅塵,獻依三寶?”
老和尚回答說:“富貴如過眼煙雲,怎麼比得上西方一片淨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18尊羅漢種各種表情,各種姿態,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問老和尚:“他笑什麼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淩人的人,可笑;鑽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說完深深一揖,便帶領仆從離寺而去。
後來畢秋帆老了,還經常和他的朋友,如著名的文學家洪亮吉、汪中、孫星衍等人,談到這件事。他說:“自從那一次以後,我再也不敢小看別人了。
佛在心中
佛在經上說,虛心與我慢的譬喻很好。佛說虛心的人,就好比結得層層疊疊的禾穗一樣,彎著腰,低著頭,使人一見就生歡喜。像這種人,在福德上沒有虧損,在智慧上實在是受益非淺。反之,我慢的人,就好比結得為數不多的禾穗一樣,筆直的,挺硬的,使人一見就生厭惡之念。像這種人無論在福德和智慧上,都受了莫大的損失。所以今人說理的很多,而悟理的很少,修道的很多,而證道的很少。其原因多分是清高我慢,不肯虛懷若穀而貽誤了自己,真是惋惜之至。生活中隻有茶杯低於茶壺,才能被注入香茗;隻有謙虛才能使才智增值,而自負則使才智貶值。隻有虛心才是上上之智。
【人間世態】
困惑
光輝,28歲,現在已是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正在讀博士學位,可稱得上天之驕子。從小學到大學,他都是一帆風順的。大學畢業後,他又被推薦上了研究生。但最近,他發覺自己總是陷入困境,似乎很難念完博士學位。前不久,他寫了一篇論文。他自己認為那是篇很有價值的論文,甚至他深信,他的論文會在文學界產生極大的震動,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在他寫到三分之二時,卻很難進行下去。因為他覺得他的導師對他的文章很不以為然,而且,還軟磨硬拖,阻礙這篇論文早日脫稿發表。光輝覺得他們都是妒賢嫉能,怕他的文章出來後,顯得那些導師們自己臉上無光。光輝想自己一定會盡力而為,用行動證明自己能超越他們,同時證明他們不過如此。他說:“就是因為此事,近來我嚴重失眠,常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本來我和女朋友的關係近來也出現了危機,我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