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誠心改過,也可成佛得道
從前,有一獨生子從小備受父母的疼愛。父母竭盡心力培育他,並且讓他跟隨良師益友學習,一心希望他將來能有一番成就。但是獨生子態度傲慢,沒有恒心毅力,不肯用心學習,常常早上才學的東西,下午就放棄了,結果幾年下來,沒有學到任何的知識,父母隻好失望地叫他回家治理家業。
獨生子為人慳貪,行為放縱,變賣家產供自己揮霍,致使家道中落,淪落為貧窮之人。驕傲虛浮的他,做事魯莽沒有智慧,又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平日蓬頭垢麵,不修邊幅,所以大家都很厭惡他,沒有人願意和他說話。麵對這些境遇,獨生子不但不知反省檢討,反而還埋怨父母,責怪師長、朋友,覺得都是祖先神靈沒有庇佑,才讓自己諸事不順,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獨生子心想:“既然如此,我不如去跟佛陀學道,或許還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獨生子來到精舍,向佛陀頂禮後,說道:“佛陀啊,您的教法寬大,可以包容所有的人,請允許我做您的弟子吧!”佛陀說:“想要求道,就要力行清淨的行為,你現在仍有種種惡習,如同帶著一身的汙垢,若不改過,即使跟隨我修行,也是無益。不如你先回去孝順父母,研習老師所教導的東西,並且好好治理家業,讓家裏富裕起來。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儀容,不可不合節度;做任何事都要專心一誌,勤勉努力,那麼必然會受到大家的稱讚與羨慕,這才是真正的道。”
於是佛陀為他說了一首偈語:“不誦為言垢,不勤為家垢,不嚴為色垢,放逸為事垢,慳為惠施垢,不善為行垢,今世亦後世,惡法為常垢。垢中之垢,莫甚於癡,學當舍此,比丘無垢。”
獨生子聽了之後,醒悟自己驕慢愚癡的習氣,歡喜地聽從佛陀的教誨回家,並且經常思惟偈語中的涵義。從此之後,他不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典、勤修家業,並且以戒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凡是不合正道之事他就不做。親族及鄉裏看他改變這麼多,都非常讚歎,於是他的名聲傳遍各地,國人都稱讚他是賢人。
三年後,獨生子又來到佛陀的麵前,以至誠恭敬心頂禮佛陀,並向佛陀稟告:“過去三年我聽從您的囑咐,尊敬父母師長,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改惡行善,所有的人都替我感到高興。懇請佛陀慈悲,允許我出家修行。”
佛陀應允後,獨生子的須發自動落下,馬上現出清淨的僧眾形象。出家後,他日日精進,思惟止觀、四聖諦及八正道的道理,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
佛在心中
我們每個人讀會犯錯誤,有了錯誤不要回避,更不要一錯再錯,隻要誠心改過,也可以成佛得道。佛說,唯有清淨自己的行為及心念,才能夠真正領納佛法,與真理相應,從中獲得真正的利益及解脫。
【人間世態】
被後悔和自責折磨
武軍在酒後強行與女朋友發生關係,當時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沒想到女友竟然懷孕了。由於害怕被家人知道,武軍的女友自己買了墮胎藥。由於墮胎方法不科學,武軍的女友被診治為習慣性流產,以後不能生育了。對此,武軍非常自責和後悔,因為他原本已經與女友商量好,明年春節就要結婚了,沒想到自己竟做出這樣的事情。後悔感一直痛苦地折磨著他。
安心釋語
佛說,隻要有選擇、決定和承諾,就有後悔。人總是在做了傻事,得知情況很糟之後,才會產生後悔心理。然而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再後悔也於事無補。
產生了後悔心理之後,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擺脫困境。他們會觀察一下損失有多嚴重,造成的影響有多大。這種估價往往是不冷靜,也不客觀的。因為當事人此時此刻情緒高度緊張,焦慮不安,不僅會認為自己的決定很愚蠢,而且會質疑自己的能力。這種高度緊張的狀態還會使人極度敏感,產生防禦性的逃避。
防禦性的逃避會導致當事人不敢麵對消極後果,推遲執行新的行動方案,直至後悔沮喪的情緒得以消除。有的逃避者表麵上很平靜,對失誤似乎毫不在乎,其實,他會努力在心中排除危機感,以保持內心的寧靜。他有意令自己麻木,投身於某種愛好中,以擺脫心理緊張;他不願聽壞消息,對於決定的信息反饋僅僅是有選擇地聽取,並有意遺忘那些不利消息。
具體來說,擺脫後悔通常有以下三條途徑:
1.推翻原有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