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封信,瓦朗蒂娜才獲悉她父親的瘋和她弟弟的死,在此前,這一瘋和一死,她是全然不知的。瓦朗蒂娜臉色變得蒼白,從胸膛裏發出一聲悲痛的歎息,並不因沉默就少含痛苦的淚水,在她雙頰上滾動;她的幸福是多麼的昂貴啊!
莫雷爾不安地向四周張望。
“但是,”他說,“伯爵太慷慨啦,哪怕我隻有微薄的財產,瓦朗蒂娜也會很滿足的。伯爵在哪兒,朋友?領我去見他。”
雅各布伸手指著遠方的地平線。
“您是什麼意思?”瓦朗蒂娜問道,“伯爵在哪兒?海黛在哪兒?”
“瞧!”雅各布說。
兩個年輕人沿著水手指的方向望去,在深藍色的大海與地中海的天空相接的遠方,他們看見了一片白帆,小得就像海鷗的翅膀。
“他走了!”莫雷爾說,“他走了!別了,我的朋友!別了,我的父親!”
“他走了!”瓦朗蒂娜也低聲地說,“別了,我的朋友!別了,我的姐姐!”
“有誰知道,我們還能再見到他嗎?”莫雷爾含著眼淚說。
“親愛的,”瓦朗蒂娜答道,“伯爵剛才不是說了嗎?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四個字裏麵了:‘等待’和‘希望’!”
法國小說家大仲馬的這部《基督山伯爵》,洋洋一百多萬字,居然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而不覺冗長,實非易事。一部表現複仇這一不知重複過多少遍的舊主題的通俗小說,居然能曆時一百多年長銷不衰,更是不簡單。而《基督山伯爵》都做到了,大仲馬高超的小說藝術令我們歎服,我們不得不對這部小說刮目相看。《基督山伯爵》這部巨著不僅顯示了他的卓越的小說技巧,還寄寓了自己鮮明的愛憎,這就是政治上討厭專製,在道德上主張懲惡揚善。
《基督山伯爵》長時間受讀者歡迎。故事背景跨越了波旁和七月兩個王朝,這時的階級矛盾極為複雜,社會經濟與政權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正在進行最後的較量,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也走上了曆史舞台。作者作為一個共和主義者本可以將七月革命前後法國的社會矛盾與階級鬥爭表現出來。
基督山伯爵是一個人們非常喜歡的人物,他敢愛敢恨、非常的豪爽氣派,也聰慧過人,由於飽經滄桑,他對任何事都格外的執著。基督山伯爵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但他並不是憑空捏造的,他蘊藏了部分作者的寫照。
1830年7月,大仲馬投入了推翻波旁王朝的戰鬥,不僅參加巷戰,而且獨自把三千五百公斤炸藥從尚鬆運到巴黎,奧爾良公爵接見了他。前者不久成了國王,但並未采納他的建議,還嘲笑他:“把政治這個行當留給國王和部長們吧,你是一個詩人,還是去做你的詩吧!”後來他參加了以共和觀點著稱的炮兵部隊,並在曆史劇《拿破侖·波拿巴》的序言中公開了他與國王的分歧。這下他就闖了大禍,因此被指控為共和主義者,於是被逼經常到瑞士、意大利等去旅行, 看來他不光是到國外去遊山玩水,其中也還有著“避風頭”的苦衷。但他畢竟是帶著戲劇家的心和眼睛踏上旅途的,一路上難免會有意識地觀察風俗人情,收集奇聞逸事,甚至深更半夜也會到教堂裏去聽故事。凡此種種,都在有意無意之間為日後的小說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
大仲馬是一個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連續幾年每日宴請賓客,高朋滿座;其中許多人,大仲馬甚至連姓名都不知道,可見他的氣派,比起基督山伯爵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門廳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著一尊大仲馬的半身像,還配上一條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由此可見,基督山伯爵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是遺傳了大仲馬。其實這條座右銘,大仲馬隻講了半句,基督山伯爵這個人物才體現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別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他。這樣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實真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人們很多時候就會非常的優柔寡斷,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樣敢於決斷。或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
可惜好景不長,幾年的工夫,他就把自己的財產揮霍一空,不得不把城堡賣給他人。
《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當時社會的暗無天日、金錢至上。唐泰斯的悲慘遭遇足可以說明這一切。唐格拉爾、費爾南、維爾福三人的飛黃騰達也證明了這一點,但事實不僅僅是如此,金錢、名譽對人性的毀滅超乎了想象。且看維爾福一家,維爾福先生自私自利,為了名譽、前途不惜違背自己的父親,為了金錢,他憑靠著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賣陷害了多少人;維爾福夫人貪戀金錢,為了一份價值可觀的遺產,她不惜毒死四個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兒。由此可見人性的卑劣。相比19世紀,如今金錢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高,那麼人性的毀滅也越來越深嗎?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爾一家就是不被金錢所吞噬的好人,最後金錢卻不請自來。而維爾福夫人最後卻落個兩手空空,這就是事與願違吧,老天還是有眼睛的。在看完了整本書後,觸動我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直到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這四個字內‘等待’和‘希望’。”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帶來的動力,必然能迎來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也正是靠著這兩個詞度過了他最艱辛困苦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