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洋氣”是一百多年來文化熏陶的結果,是骨子裏內在的,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不是裝出來“作秀”的,因此,看起來很平靜自然,無處不在,實際上是“內功深厚”的表現。這種“洋氣”,已經內化為上海人的一種文化心態。
在談到上海人的西化和洋化時,不能不談到上海人由來已久的“出國熱”和“涉外婚姻熱”兩種現象。
上海作為開放的國際性移民城市的曆史、租界製度和華洋雜居的經曆,使上海人建立了有異於其他地方人的對外來文化寬容接受的態度。上海在曆史上就是以著名的出洋口岸和華僑基地而聞名的。1986年,據上海市僑情調查,全市共有歸僑、僑眷、港澳同胞、外籍華人等親屬38萬人,他們在海外的親屬達3千萬人,分布在119個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如果說上海在城市的改革開放上一度遲鈍緩慢,那麼作為上海人的自發選擇,上海的“出國潮”卻始終領導著潮流。
上海人所去的國家,除歐、美、日、澳等,還包括南美、非洲、大洋洲那些陌生的國度:湯加、文萊、蘇利茲、委內瑞拉、尼加拉瓜、馬達加斯加等。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首新民謠說:“廣東人什麼錢都敢賺,北京人什麼話都敢說,東北人什麼事都敢幹,上海人什麼國都敢出。”
上海人的涉外婚姻熱度一直不減。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大陸公民與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同胞聯姻共幾萬起。在上海,1977——1979年共446對,涉及的國家地區由1986年的14個上升為1990年的38個。對此,上海的報紙沒有北京那樣躲躲閃閃的曖昧態度,甚至不無自豪地宣稱“上海的女婿遍天下”,遍及世界10餘個國家和地區。
十幾年後的今天,上海人出國、外國人定居上海和上海人與外國人通婚的現象更為普遍,特別是許多外國人的到來,更進一步拓寬了上海人的國際視野,帶來了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今,在申城與“老外”共事,在學校聆聽外籍教師講課,去餐廳享受外國人烹製的美食,到美容院接受外國高級技師的美容美發,上酒吧欣賞外國演員的舞蹈……早已不是新鮮事。以往,在人們的印象中,外籍職工一般都是外資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這似乎是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現在享受“洋打工”服務已經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老上海的咖啡館,最能勾起上海人的懷舊情緒,讓他們重溫老上海的繁華舊夢。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有多少家咖啡館靜靜地排列在老上海的街頭,如今它們都已成為過眼雲煙。但是,仍然有一批執著的老咖啡客還在城市中尋找著他們記憶中的咖啡館。那時候的南京路上,隔三岔五就有一家咖啡館,空氣中永遠有著咖啡的飄香。事實上,咖啡館是個名副其實的舶來品,最初喝咖啡的,也都是些金發碧眼的洋人,在耳濡目染下,上海人開始與咖啡館有了不解之緣。
走進咖啡館,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就像是走進了一片全新的大地。雖然大部分咖啡館規模不算很大,裝修也並不豪華,但那濃鬱的異國風情卻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的確,20世紀30年代的咖啡館情調幽雅、環境舒適,很多人開始從熱熱鬧鬧的茶樓走出來,又不約而同地踏進了安靜的咖啡館大門。滿街的咖啡館卻不是滿街的行人都能隨便進入,當時,咖啡館是比較高檔的場所,進去的人必須注意自己的著裝和舉止。在老人們的印象中,這些不成文的規矩似乎都是從好萊塢電影中學來的,後來成了習慣,如果不遵守,就會被當年的紳士們暗暗嘲笑了。漸漸地,咖啡館融人到當年時髦人士和高級職員的生活之中。一杯香濃的咖啡,一首輕柔的音樂,再加上一線暗淡的陽光,似乎成了他們紛繁忙碌的一天最為閑適的片段。
喝咖啡,喝的是情調,喝的是氛圍。半個世紀前的咖啡館,也為當年的一批文人提供了幽靜的聚會場所。提到文人喝咖啡,就不得不提到咖啡館。經曆了上百年的歲月風雨,人們似乎還是能夠感受到當年左翼作家在這裏留下的氣息,還能想起些有關他們的故事。當時去咖啡館的大多還是男士,所以那些坐在咖啡館中的淑女常常會引來不少目光的注視。女人,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坐在咖啡館裏喝咖啡的女人更是平添了一些高貴、幾分優雅。
上海人有著喝咖啡的傳統。今天,在這個城市裏,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同樣是在咖啡館裏喝咖啡,老咖啡客們的講究卻很多,說起來也頭頭是道。老咖啡客們至今仍念念不忘當年泡咖啡館的日子,DDS、沙利文、吉美都是他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尤其是上海咖啡館的前身CIK3咖啡館,在老咖啡客中間是鼎鼎大名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上海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上海的外國人越來越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大行其道,各種風格的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其中最有名的像凱悅中庭、FACE、馬可波羅、穹人間、真漢咖啡劇場、CAF&EACLrl E、DKD、蝴蝶、奧維斯、M-BOX、吉邸、頂層畫廊、玲瓏、漢源等。風格大致分為懷舊、人文、白領、先鋒、嬉皮士、雅皮、現代、後現代等,以滿足國內外不同品味的人士的需求。
與中國其他的地方相比,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融入了太多的西方氣息,和外國人做生意,在外國公司裏工作;以西方人的交往方式做生意做事,都使上海人越來越像西方人,使得外國企業把上海人當作在中國最佳的合作夥伴之一。
餘秋雨認為,上海文明的另一心理品性,是發端於國際交往曆史的開放型文化追求。相比之下,在全國範圍內,上海人麵對國際社會的心理狀態比較平衡。他們從來在內心沒有鄙視過外國人,因此也不會害怕外國人,或表示超乎常態的恭敬。他們在總體上有點崇洋,但在氣質上卻不大會媚外。上海作家沙葉新幽默地表達過他的人生態度之一是“崇洋不媚外”,這裏可借用過來以概括上海人的心態。
在上海,連老一代人力車夫都會說幾句英語,即使他們地位低微,也敢於在“五卅”的風潮中與外國人一爭高低。上海的裏弄裏一直有不少外國僑民住著,上海市民與他們長年做鄰居,關係也就調節得十分自然。上海商店的營業員不會把一個外國顧客太當作一回事,他們常常還會估量外國顧客的經濟實力,幫他出點購物的主意。
北方不少城市稱外國人為“老外”,這個不算尊稱也不算鄙稱的有趣稱謂,似乎挺親切,實則很生分,至今無法在上海生根。在上海人的口語中,除了小孩,很少把外國人統稱為“外國人”,隻要知道國籍,一般總會具體地說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這說明,連一般市民,與外國人也有一種心理趨近。
今天,不管是哪一個階層,上海的子女的第一企盼是出國留學。到日本邊讀書邊打工是已經走投無路了的青年們自己的選擇,隻要子女還未成年,家長是不做這種選擇的,他們希望子女能正正經經到美國留學。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普遍具有一種國際視野。
其實,即使在沒有開放的年代,上海人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也隱隱潛伏著一種國際性的文化要求,不管當時能不能實現。上海的中學對英語一直比較重視,即使當時幾乎沒有用,也沒有家長提出免修。在“文革”動亂中,好像一切都滅絕了,但有幾次外國古典音樂代表團悄悄來臨,報紙也沒做什麼宣傳,不知怎麼立即會卷起搶購門票的熱潮,這麼多外國音樂迷原先都躲到哪兒呢?開演的時候,他們衣服整潔,秩序和禮節全部符合國際慣例,很為上海人爭臉。
今日上海的年輕一代,西化、“洋化”得更充分,他們全麵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用目前最時髦的話說,他們是富有“小資情調”的“新新人類”。他們與20世紀30年代舊上海歐風美雨塑造的“小資情調”,有著藕斷絲連的精神聯係和文化遺傳。你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情景——公元2002年某月某日的一個微風習習或者細雨綿綿的夜晚,一位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小資”,正端坐在上海茂名南路的“1931’S”咖啡館的某個座位廣,沉醉在對20世紀30年代老上海的無比眷戀之中。他的麵前是一份“1931熱朱古力”,他的臉上是纏綿徘側的惆悵。在黃銅喇叭流淌出的周璿的歌聲裏,他還會略帶傷感地對對麵那個女孩說:“這條路,以前是叫做邁爾西愛路的……”
上海“小資”懷20世紀30年代的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的爺爺或許在彙豐銀行做過事,他的奶奶或許在聖約翰大學上過學,他的外公或許在百樂門夜總會喝過杜鬆子酒,他的外婆或許在仙樂斯舞廳跳過狐步舞……那些30年代遺留下來的物品——模糊的老照片、發黃的月份牌、昏暗的汽燈、鏽跡斑斑的懷表、破舊的老爺唱機,可能真的會不經意地勾起他對往事的追憶。
倫敦舊日出版的《上海》裏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為傳奇都市。環球航行如果沒有到過上海便不能算完。她的名字令人想起神秘、冒險和各種放縱。”
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寫道:“上海,現代中國就在這裏誕生。”現在的上海人還會說:“依可曉得哦,那時候日本的有錢人想看好萊塢大片,還得坐飛機來上海看。”而上海女作家蔣麗萍說:“知道咖啡裏要加煉乳有什麼了不起?早在60年前,上海的老婆婆們都知道皇家咖啡和俄式牛肉裏,要放點肉桂葉子一起煮的。”被人戲稱為“小資教母”的上海作家陳丹燕說:“當時的上海是一個國際化都市,租界裏的生活相對自由,如果想看一本在美國新出版的書,在美國出版兩個星期以,看就可以在上海書店裏買到了,人們在上海可以預訂歐美作者簽名的書。”這一點,恐怕我們今天也未必能夠做得到。
黃浦江對岸的浦東新區最能體現新上海的西化風情和洋味,這裏號稱“中國的華爾街”、“中國的曼哈頓”、“遠東巴黎”、“東方紐約”。這裏業已形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交通中心、國際信息中心;這裏有林立的跨國公司——貝爾、通用、IBM、英特爾、西門子、可口可樂等等;這裏舉辦過《財富》全球論壇、APEC上海峰會、上海五國會議;這裏有中國第一摩天大樓金茂大廈(420米),並且即將崛起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環球金融大廈(466米)……上海人把眼光始終盯著世界的最高水平,有創造“世界第一”的雄心和誌向,有容納世界潮流的博大胸懷。
《新民周刊》這麼寫道:“當我們走過冠以‘恒隆’、‘中信奉富’、‘巴黎春天’、‘華亭伊勢丹’的大型商廈的時候,上海市民真的感到,世界著名品牌的生活消費用品,已經零時差零距離地出現在了身邊。”這難道說,在上海的浦東、淮海路、南京路一帶,已經“零距離”地接近於香榭麗舍大街、第五大道和銀座附近的高貴與優雅?“零時差”地接近於伊麗莎白·赫利、辛迪·克勞馥以及克勞迪亞·希弗們所展示的品位與格調?
越來越西化和洋化的上海人,正在加速融人國際經濟文化的大循環,正加速走向世界,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國際形象。上海人最近正在熱烈地討論塑造“新上海人”形象的問題,看來他們正自覺地提升自己的素質,要做地道的國際大都市居民。
4.上海話特點
上海話的曆史隻有七百多年,比蘇州話和鬆江話的曆史要短得多,但是上海話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方言,這是由上海獨特點地理環境和曆史的獨特機遇所決定的。上海處於長江三角洲的灘頭,所謂“上海灘”是對它的最合適當稱呼,它是遠離府治的鄉村僻地,處於經濟發達地域的邊緣。曆史上的蘇州府和嘉興府是兩個大府,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鬆江府卻比較落後,而上海地區又是在近海灘,所以就整個鬆江地域的方言來說在太湖片裏發展是非常緩慢地,上海方言更為古老。它保留著許多鬆江方言留給它的很古老的語音和詞語。然而,上海又麵臨東海,碰上了特殊的機遇,1843年上海被迫開埠以後,成為一個自由發展的租界,有相當長時間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變成一個國際大都市、金融中心,龐大移民和高速經濟的衝刷,使上海話一躍成為太湖片吳語區發展最快的語言。近一百五十年來,上海話和上海這個城市一樣突飛猛進,上海話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兩三代人裏就可以看到較重大的變化軌跡,這在國內的近代語言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點。上海話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首先,新舊交雜語言跨越度遠。
上海雖然隻有七百年的曆史,但是鬆江地區的人類活動卻又六千多年的曆史,上海的最初民眾是從鬆江移來,加上整個上海地區曆史上語言發展緩慢,原江南地區語言中不少古老的語音、詞語一直保留至今。比如上海話裏“鋸子”讀“蓋子”,“五在六腫”中的“虛”讀如“嗨”,這都是中古早期江東方言在今江南的遺留。上海話裏的“角落”就是“角”,“雞殼落”中的“殼落”就是“殼”。
其次,南北融會語言寬容度高。
上海成為商埠之後,全國各地的移民彙集上海,他們的語言勢必對上海話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江浙人多,語言也和上海話較為相近,對上海話的影響最大。南北語言在上海交彙,在自由的交際中,不少詞語在上海生根,融入上海話,使上海話裏的同義詞特別多。
再次,領異標新,語言自由度強。
上海人領異標新的市民意識,造就了充滿活力的上海話。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些年代裏,上海經濟飛速發展,從國外來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當時簡直是一個出新事物,上海人就造它一個新名詞,如“馬路、洋房、書局、報館、影戲院、卡車、三輪車、足球、高爾夫球、俱樂部、博物館、幼稚園、自來水、雪花膏、橡皮筋、拍紙薄”等等。
最後,上海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麵向海外,中西合璧,兼收並蓄。上海話對於外來詞是積極引進的。在20世紀初曾領風氣之先,引進了大量的日語詞語,又造出了一大批音譯詞,以至有的類後綴也自外語中來,如“癟三、紅頭阿三”的“三”,“小刁碼子、三光碼子”的“碼子(moulds)”。又如稱某人“老克拉”,“克拉”是“經典classics”中來的,稱“辦法、竅門”的“挖而勢”是“ways”,還一度產生了聞名全球隊“洋涇浜語”。現在在青年中說上海話時夾雜洋話詞語的現象也時而可見。這種“拿來主義”的習慣使上海話總是走在新潮裏,利於推動社會現代化。
上海市民使用語詞還表現出其不同使用對象的層次性,在同義的詞語或語句麵前,各說各話而互不幹涉,在老百姓中,說話是平等的,沒有什麼權威的用法,不講究規範性。有說新的“飛機浪吊大閘蟹——懸空八隻腳”,也有說舊的“四金剛騰雲——懸空八隻腳”。有說“酷”的,也有說“嗲”,說“靈”的,傳統和新潮並舉,俚俗和正規同行。
中國南北方言在語法上也有許多分歧,這裏用那裏不用的,在上海話裏卻可以和平共處。到上海來的外地人,不論他是何地人,問的話是哪種形式,在上海都能交際,上海人都聽得懂。如“儂是學生伐?”“儂是勿是學生?”“儂阿是學生?”“儂是學生勿啦?”及“儂阿是學生伐?”“儂是學生阿是伐?”“儂是學生,是勿是?”甚至英語的反意問句的形式如“儂勿是學生,是伐?”上海人也用。於是,正像人們在上海搞經濟活動很潤滑那樣,問話也很自由,上海話也在此種紛繁交際的環境下養成了寬大的自由度。
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不斷開放和包容,也逐漸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體現出時代的潮流。
粢飯糕
又癡又煩又搞的女子,很“作”的女子。利用諧音構成。“儂碰著個~,儂倒一百廿四個黴了!”(你碰到個又癡又煩又搞的女孩,你就倒了大黴了!)
月光美少女
每個月在月頭就把零用錢花光的女孩子。
月光族
把每月的工資全部瀟灑地用光的那些人。
小白
(1)白癡。“儂後麵跟了一個~,纏勿清爽個!”(你後麵跟了一個白癡,跟他搞不清的!)
(2)初入網絡的新玩家。“喔,又來了個~。”(哦,又來了個小白癡。)
百得膠
(1)怎麼甩也甩不掉的人。“算我黴頭觸到西伯利亞,碰著一個百得膠!”(算我倒一百個黴,碰上一個甩不掉的人!
(2)交際廣泛。“伊事路道粗,~。”(他是辦法多,交際廣。)
白骨精
(1)瘦得過分的女人。“現在社會高頭就是行搿種瘦得來像~一樣個女人。”(現在社會上就時行這種瘦得像“白骨精”一樣的女人。
(2)白領、骨幹、精英的合稱。“阿拉公司裏有好幾個~,高薪階層。”(我們公司裏有好幾個“白骨精”,高薪階層。)
跟包
跟在人後拎包。“儂是做~個啊?”(你是做跟在人後提包的嗎?)
吃彈皮弓
要求被人拒絕,尤指示愛或求愛未被接受。“伊去追求小英,我曉得要~個”。(他去追求小英,我知道要被彈回來的。)
拗造型
(1)塑造個人,整理造型;打扮。
(2)擺造型。“我就要拍照了,儂好~了。”(我就要照相了。你可以擺姿態了。)
擺POSE
(1)擺個造型,擺架勢。做出讓人覺得很特別的姿勢。
(2)裝模樣。
(3)發傻。
小開司
一件易處理的小事。“噢,~,我告儂做好了。”(哦,一件小事,我給你辦好了。又作“小K司”。
正卡
正宗的、原裝的、原版的。與“大卡”反義。“儂一定要幫我買~,勿好是大興個噢!”(你一定要給我買正品,不能是冒牌的啊!)
老妖個
形容一個人很有個性魅力,很特別,很突出。“儂~嘛,哪能打扮”。
洋山芋吃多了
形容一個人很笨。“洋山芋”即“土豆”。與“土頭”諧音。“搿眼事體也做勿好,我看儂就是~!”(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看你就是笨!)
資產重組
再婚。
調槍頭
(1)改變方向。“昨日伊還垃拉告李家鬧,今朝~對準阿拉了。”(昨天他還在和李家鬧,今朝變方向對準我們了。
(2)換花樣,換名堂。“我看看勿對,馬上~做小商品生意。”(我看看不對,馬上換名堂做小商品生意。)
碰著儂算我路道粗
對於對方的行為無計可施,說此語。“喔唷,~,乃末有儂拉海,我隻好吃煤球唻。”(喔喲,遇到你算我晦氣,現在有你在,我隻好倒黴啦。)
碰得著個啥
遇很不幸運的事事說此語。“今朝黴頭觸到哈爾濱了,真是~。”(今天倒了大黴,真是不知遇到什麼了。)
搿輩子認得儂
表示對某人極不滿,是記恨的意思。有時是在戲言時用,則輕描淡寫地。“儂出我個洋相好唻,我~!”(你出我的洋相吧,我~!)
University
由你玩四年。諧音。
3.72×3.72
十三點八三八四。諧音“十三點,不三不四”。
419
一夜情。Foronenight的英語諧音讀法。
中刀
受刺激;遇到不好的事。“看起來伊~忒深,我勸勿好伊。”(看來他受刺激太深,我不能把他勸好。)
長得老有創意
對長得其實很難看的人要說又不能明說的戲說。“伊~個末,頭大頭頸粗,勿是大款是夥夫。”(他“~”的麼,頭大脖子粗,不是大款是夥夫。)
正點
很棒很好很漂亮的意思。常表示一個人身材很好。然好的東西、漂亮的人,乃至事情幹得漂亮,話說到點子上,都可以隨聲喝彩:“~!”“搿個人長得交關~,儂歡喜口伐?”(這人長得很棒,你喜歡嗎?)
關機
請對方住口的意思。
花樣美男
長得帥但內涵欠缺的男孩。“偶像個保鮮期老短個,F4已經各自單飛了,得有真本領,光靠頂個~光環是不行個。”(偶像的保鮮期很短,F4已經各自單飛了,得有真本事,光靠頂著個帥男美男~個光環是不行的。)
作女
難弄的、很會折騰的女子。“搿個女人絕對是個~,啥人敢討伊做老婆算啥人倒黴。”(這個女人絕對是個難弄的人,誰敢娶她做老婆算誰倒了黴。)
內存忒少
(1)電腦操作台麵的容量不夠。“儂搿台電腦~,可以換代了。(你那台電腦內存太少,可以換代了。)
(2)對付人家的修養不夠,肚裏知識少。“儂個~了,快點去充電口伐,馬上就要落伍了。”(你的知識不夠了,快去補充學點吧,馬上就要落伍了。)
大怪路子
原是一種撲克遊戲。轉指思路、行為與眾有異,脾氣、習慣古怪者,簡稱“大怪”。“搿個人本生倒是蠻瀟灑個人,搿兩年變了,變成一個~。”(這個人原來卻是個挺瀟灑的人,這兩年變了,變成有個很古怪的人。)
絕代佳人
(1)結婚不要小孩的自由女性。“絕代”用語義雙關法。我真佩服這些~,為祖國減少人口而奮鬥。(我真佩服這些“~”,為祖國減少人口而奮鬥。)(2)也指不能生育的女性。
淑男
斯文溫柔的青年男子。“勿好了,~告辣妹垃蓋打kiss了!”(不好了,“~”和“辣妹”在接吻了!)~應該配啥呢?辣妹口伐!(~應配上誰呢?辣妹吧!)
Old three old four
老三老四。
Give you colour to see see
給你點顏色看看。
5.提高新滬商素質
“滬商”,當然指“上海商人”,這曆來不隻是一個地城概念。翻翻上海地方誌和各類典籍就可知道,上百年來在上海從事經營生產的大小老板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因為,上海曆來是一個開放的城市,有“海納百川”的傳統特質。
現代“新滬商”,首先應是一個全開放的概念:不論是“土著”的上海人,還是來到上海創業的外地人、海歸人,抑或是原先在其他地區創業、“掘到第一桶金”,再到上海二次創業、發掘更大財富的富商,都可以列入“新滬商”的範疇。
那麼,“新滬商”,又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安信地板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盧偉光說,上海是一個麵向海洋、麵向世界的大都市。“新滬商”最大的特色,是要有魄力,向全國開拓,向世界開拓。
“新滬商”必要有更強烈的科技意識。上海的物質資源非常有限,但科技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新滬商”要更善於運用智力,以科技創新帶動其他資源的高倍增值。“今後,科技創新、自主知識產權,應成為‘新滬商’的標誌性旗幟。”
“新滬商”還要在企業文化方麵下大功夫,使自己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全麵楷模。生於浙江、學在上海,在滬創業成名,卻又擔任著“新浙商”會長的上海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不久前舉行的“民營企業家·上海產業發展谘詢會”上的發言,堪稱“新滬商”的“文明宣言”。他提出,上海要大力推動“質量上海”、“標準上海”、“信用上海”的建設,而所有在上海創業、發展的民營企業家,都應該成為質量上海、標準上海、信用上海的身體力行者。
看來,有開闊的胸襟和視野,既“海納百川”又“麵向世界”;崇尚科技創業、敢作“科教興市”戰略的先鋒;同時,又是文明行商,重質量、重規範、重信用的楷模,這些素質,應是“新滬商”——新時代上海民企的形象和氣質。
6.新上海人的薪水到底有多高
上海人的薪水到底有多高?一般都難有個確定的數字。
因為不同性質的企業,年薪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據上海市政府的最新一次調查顯示,外企的收入依然是最高的,年薪平均水平可達到45000元RMB。不僅遠遠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而且比第三位的中外合資企業還要高出10個百分點。
2004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32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89%,增幅同比也提高了7.2個百分點。
所謂“可支配收入”是指總收入中減去所得稅等支出的淨收入。
在省級行政區劃中,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全國最高的。在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中,上海依然位居首位,比浙江省長三角6市平均水平高出726元,比江蘇長三角8市平均水平高出2501元。與一些內陸城市相比,上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要高出很多,比如2003年長春市全年人均收入6300元,比上海人半年的收入還要少不少。
行業這間差距懸殊
在上海,證券行業要比新聞行業高出很多。在證券事務所中,營業部的員工一般2000~3000元,總部5000~6000元乃至上萬元不等。而做證券分析、股票發行和投資銀行等的工作人員,根據項目計算報酬,年薪可達十幾萬。
同為證券行業也要細分,基金行業從業者收入要更高一些。基金行業者收入要比證券谘詢員的工資高出50%。基金高管一級的,年薪甚至會超過10萬。
陳靚是一家製藥企業的普通員工,她對這公司的福利待遇很是滿意:除了工資本身就比較高外,每年可以多拿到兩個月的工資,碰到業績突出,還可以拿到1至2.5個月的獎金。此外,每年還有兩次加薪的機會。
像金融證券行業和醫藥行業這樣的“熱門行業”都是高收入行業。這些行業受到社會關注比較多、行業發展迅速、對員工勞動技能要求高、工作強度大、其從業者的收入當然總是處於收入的上層。能夠歸入“熱門行業”的主要有電信、醫療設備、快速消費品、金融、石油化工、礦產、製藥、電子、房地產、家電、IT、汽車、法律、媒介等。
2004年7月份,連續做了九期薪資指數發布的中華英才網在一份2004年1~5月份的調查中顯示。
外企工資依然獨大,中外企業薪資非常明顯。
就拿在一家出版社工作,有中級職稱的員工為例,一般工資在3600左右,但這顯然是偏低的。
就出租車行業而言,2000~3000元為平均水平,高的可以拿到4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