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當代美術家述評(7)(3 / 3)

在《象征性自殺》一書中,邵養德先生把生命哲學引進藝術園地,從藝術評論切入,由美學研究而升華至對於人生意義的探討。該書對於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藝術家,對於中西文化、古今藝術諸問題,嚴於解剖、深入淺出、曲折隱晦、鞭辟入裏、隱中見血、寓美於諧、開花結果,酸甜苦辣百味具全,喜怒哀樂溢於筆端;野性的思維、大膽的議論、幽默的語言、嘲諷的風格,無不使讀者產生“含淚的微笑”!

邵養德先生在藝術理論研究中,對諸多問題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在評述現代藝術時即曾指出,傳統藝術削弱了創作者的主體性,以從屬於客體;現代藝術贖回了創作者的主體性,一切從屬於主體的需要,由“自在”進入“自為”,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西方學者習慣於把人類的進化分為三個曆史時代:“信仰時代”——“上帝”統治的時代;“理性時代”——“權威”統治的時代;“分析時代”——人對“自我”進行分析,借以駕馭或控製客觀世界的時代。毫無疑問,現代藝術是“分析時代”的產物,它是曆史進步過程中出現的精神現象,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藝術思潮。各種現代派藝術理論公開宣稱:“上帝死了!”“權威”在更替!人作為個體將獨立地麵對世界,不再依靠“上帝”或“權威”來指引了。因此,輕視權威、追求個性就成為現代藝術的理論特點。各種現代藝術作品公開展示:“自我”是藝術的中心,不要“上帝”和“權威”,否定傳統藝術中程式的僵化,追求藝術的自我,而“我”的信仰和理性不是從“上帝”和“權威”那裏租賃來的,一切來自我自身——通過“自我確認”肯定“自我價值”。全部現代藝術都在探索“我”是誰!現代藝術不同於傳統藝術,前者在藝術實踐中排斥或抵製後者的“二元論”(所謂二元論即把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相分離,又進行人為的結合;強迫個性服從共性、製造虛偽的“典型”),強化“形式”一元論,正如畢加索所說:表現就是一切!“當形式實現以後,藝術就在形式中生存下去”。強調“表現”和“形式”,是現代藝術的實踐準則。由於現代藝術“重表現”、“重精神”,強調主體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導作用,其主體意識是內向性的,排斥外在客觀世界,隻承認一種現實,稱為“內心的現實”、“純粹的真實”、“最高的真實”。由此,把作為創作者的主體置於純客觀的地位,被割裂了的主體與客體合二為一,“自我表現”就是客觀自身的顯現。現代藝術重形式,旨在重合內在和形式的裂變,以形式統一內容,把形式置於絕對的地位,並使形式抽象化。這種抽象化亦如沃林格爾所說“是精神苦悶的表現”。現代藝術在這個“喜劇”世界裏為“自我”獲得一個支撐點,建構新秩序。

邵養德先生曾說:“我愛藝術,藝術就是我的生命,隻要藝術不死,它就是死亡的象征,我何必自討苦吃,去追求無意義的自殺呢?”《象征性自殺》就是邵養德生命存在的象征。埃斯庫羅斯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劇本中描述了普羅米修斯的傳說:他偷天上的神火給人類,因而受到天神宙斯的殘酷報複,被綁在光禿的峭壁上,讓鷹來啄他,備受折磨。但是,普羅米修斯卻堅強不屈。商業神赫爾墨斯勸他屈服,普羅米修斯卻堅定地回答道:

你向我絮絮叨叨,徒然招我煩惱,我像海浪一樣,不理睬你的聒噪。你休想我會由於害怕宙斯而哀哀求饒。我決不會點頭哈腰,為了讓我百般憎恨的家夥取下我身上的鐐銬。這個我辦不到。

十一陳忠誌的繪畫之道

陳忠誌教授1935年出生於廣西貴港市。1951年考入廣州華南人民文藝學院。1953年轉入中南美專(廣州美術學院前身)學習繪畫藝術。1956年他的畢業創作油畫作品《山村早晨的喜悅》及插圖《雨》同時入選全國青年美展,並均獲中南青年美展二等獎。同年,他被分配到西安美術學院任教。1957年,他和劉文西、張義潛等人開始籌建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從此之後,他便進入了一個以中國畫研究為主體的藝術生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