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當代美術家述評(6)(3 / 3)

九孫宜生的意象生命美學

孫宜生先生1930年出生於河南靈寶縣,1953年畢業於西北藝術學院美術係,其後長期在西安美術學院油畫係任教,1957年曾在中央美術學院研修素描和油畫。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創作和發表了一係列油畫作品,如《終南山下》、《夕照》、《金秋》等,在美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教學與創作中,他因堅持“以作人促作畫”,抵製“按畫法分階級”,於是在“文革”之中遭遇了血腥之災,同時也曆練了“宜生”而頑強的個性。“文革”之後,他和許許多多受盡磨難的中國老百姓一樣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中,他的藝術生命也得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升華。

1979年,孫宜生先生由西安美術學院油畫係轉入工藝美術係,開始了他的“意象素描”教學實驗。他企圖“在理論講授與技法示範結合中,在與西方具象與抽象藝術的比較中,界定中國藝術有其意象原係統,在中西藝術交彙中使傳統的神秘意象向明晰有序轉化,在中西藝術的優勢互補中,重構中國藝術的基礎理論。”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孫宜生先生先後在《美術》等雜誌發表了一係列有關意象美學研究的論文,曾數次在全國性美術理論研討會上宣講意象美學理念,組織召開了多次意象美學研討會,並撰寫和出版了《意象素描》一書。1988年他所申報的“意象造型美學與教學”課題獲得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的批準,成為全國“八五”科研項目之一。這標誌著意象美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北京大學葉郎教授在該課題推薦書中稱:“意象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本課題極有可能在中國傳統藝術研究中,取得較大的成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在對該課題的審查報告中指出:“該課題針對了中國傳統藝術美學理論的薄弱環節進行了突破性研究。從意象的角度抓住了中國藝術發展的核心,不僅能充實我國藝術教育的健全,有利於教學實踐的進行,更將促進美術創作、美術科學實驗的發展。這是一項有利的、有價值的科學研究課題。”隨著孫宜生先生的意象美學課題研究的進展,從而也引起了藝術界對意象問題的廣泛關注,不同觀點的討論與爭議也此起彼伏,至今不絕。

自2000年以來,隨著當代生命科學特別是基因科學的迅速發展,孫宜生先生萌發了將意象美學研究與生命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意念。2001年3月,他在西安美術學院主持召開了“藝術文化由觀念形態向生命形態轉型”的專題討論會。在會議中孫宜生先生提出了他的意象生命美學的基本觀點:由意象藝術學的本體論——以主體的意與客觀的象作為藝術的兩個基因,意與象的辯證契合,轉換為基因的雙螺旋結構與基因組的生發之樹——藝術生命之樹,營構意象生命藝術科學的係統理論。在這種觀念的支撐下,近幾年來,年愈古稀的孫宜生先生將意象美學再度轉化到生命科學的研究範疇之中,筆耕不輟,鍥而不舍,他的最終理想則是建構一個意象生命美學的新境界。

無論是孫宜生先生所提出的藝術與意象美學問題,還是藝術與生命科學問題,抑或是他從事的將意象美學轉化到生命科學的研究,還是企圖將意象美學與生命科學進行交叉互補的研究,甚至是用現代生命科學的先進方法對古老的東方意象哲學的解讀和闡發,凡此種種,他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的問題,以及由此所碰到的問題都充滿著既古老又現代,既東方又西方,既感性又理性,即抽象又具體,即有較強的邏輯關係又有著朦朧的非邏輯因素等複雜而混沌的狀態,他的許多觀點也不免帶有模糊的甚至是神秘的色彩。這種現象實質上並非僅僅是孫宜生先生個人的研究方式所致,其主要原因乃是意象美學和生命科學的本質特征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