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神靈
祭祀神靈是巴比倫人生活中一項非常重要、神聖的活動。在巴比倫,一個標準的信徒,隻要有迎神、祭神的活動都必須要參加,必須要常給馬爾杜克獻衣、獻冠、獻香膏,也要常給伊西塔獻珍珠、奉獻女兒貞操,還要常把酒食獻神、焚香禱告,對祭司也要慷慨有加。他們認為人必須依賴神,要博得神靈的庇佑,就必須先虔誠地供奉和祭祀他們。因此,人們建造了很多神廟,按時從衣食住用行等方麵侍奉他們。不僅僅是個人祭祀,國家也會組織大規模的活動進行獻祭。
祭祀神靈一般分為進貢和獻祭。巴比倫人認為,進貢是表達虔誠的第一步。在他們的觀念裏,神和普通人是一樣的,也要解決吃喝拉撒,所以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就是神靈的需要。進貢的物品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主要是食物、牲畜和油等。如果以酒食作供品,最有利於祭司。因為祭祀完之後,他們就可以享受了,他們是代表神接受了人們的供品。除了酒食之外,羔羊也是供桌上常見的祭品。他們一致認為:“羔羊是人的代替品,奉獻羊的生命即奉獻人的生命。”上貢的多少相應表示對神靈的態度和誠意。
阿卡德王朝的一道銘文曾記載,他們每天向太陽神沙瑪什進貢20頭羊、4頭牛、6古耳穀物、3古耳麵粉以及等量的椰棗、豬油、牛奶、蜂蜜等大量物品。如果是重大的節日,進貢的物品還要遠遠多於這些。在尼普爾的恩利爾神廟裏發現一塊寫有貢品單的泥版,光牲畜就有3500頭,更不用說其他的貢品了。國王代表國家進貢的物品最豐盛。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在給神進獻供品時,曾這樣自述道:
我帶來金、銀、貴眚石料、多彩的服飾、山中和海裏的寶藏、成熟的肥公羊、幹淨的牲畜、小羊羔、小山羊、清潔水裏的魚、天空中的鳥、家禽、公雞、瑪拉圖鳥、鴿子、洋蔥、麝香、豐饒的植物、黃金裝飾物、黃金戰利品、棗、來自第爾蒙的梨、白色的無花果、啤酒、蜂黃油、奶油、牛奶、精製油、專用於宗教儀式的油,所有這一切都是豐富的。
獻祭是侍奉神靈的又一個重要的祭祀活動,一般以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日常進行,就是每天都要獻祭。還有一種就是每周、每月或每年大規模的獻祭。在前一種獻祭活動中,國王以人民的名義向神進貢,國王也要獻祭。在後一種祭祀活動中,主要是舉行節日慶祝活動,包括在特殊的重要場合獻祭,在圓筒印章中常常會看見這樣的場景描繪。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拉伽什城邦的統治者曾花費大量的錢財用來修繕神廟,圓筒印章也詳細記載了這一事情。在盛大節日,向神廟進貢牲畜的數量大得驚人。
獻祭並不是隨隨便便地進行,而是在特定的祭壇上舉行。美索不達米亞所建造的神廟一般都是梯形塔式結構,往往要在最頂層舉行這一神聖的儀式。在美索不達米亞人的觀念裏,塔頂可以通天,隻有在塔頂的最高處,才可以和神靈溝通。美索不達米亞人為了向神靈表示自己的誠意,總是把屠宰的羊羔奉獻出來。他們認為,羊羔代替了人,奉獻羊的生命就是奉獻人的生命。在獻祭的同時,要進行一定的儀式,如奠酒和焚香。
在進貢和獻祭儀式中,有專門的神職人員,即祭司主持。祭司也有高低之分,重大的祭祀活動,需要高級祭司主持。普通祭司負責日常的祭祀活動,不管是高級祭司,還是普通祭祀,都要在儀式中唱聖歌。以下是尼布甲尼撒向馬爾都克神所唱的聖歌:
神啊,如果沒有你,所謂王也將一無所有,而王也就不成其為王了。
神啊,王的名號是你定的,
是你,引導著我的腳步,
因此,我必須服從你。
神啊,不單是我的名,甚至我的身體,也是你所創造的。
神啊,你信托我治理萬民,
我會使萬民受到你的恩惠。
讓我們敬畏你,愛你。
讓你的靈,充滿我的心,
讓我一時一刻都不離開你。
除了進行進貢和獻祭儀式外,美索不達米亞人還通過其他途徑如宗教節日來祭祀鬼神。在各個城市,幾乎都有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節日和年曆,月份一般按當地所慶祝的宗教節日命名。到公元前2000年,尼普爾的年曆逐漸被人們接受。年曆所定的節日,一般都是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季節。比如,慶祝拴上犁頭的儀式、解開犁頭的儀式、收獲儀式,都與農業分不開。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在春季舉行的新年盛大慶典。這種活動要持續好多天,是為了敬奉神靈,祈求風調雨順,明年有一個好的收成。這種祭祀活動有點像今天的狂歡節,全國上下,不分老幼,全民同樂。
宗教節日一般為11天,有時長達15天。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春日裏舉行的新年慶典。這個節日著重在強調重建宇宙秩序、生命複蘇以及決定明年的命運。節日間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國王參加的“神聖婚禮”。國王扮演傳說中的杜木茲神,一名女祭司扮演愛神伊什塔爾,兩人在公眾麵前重演傳說中杜木茲與伊什塔爾的婚禮,寓意豐產豐收,永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