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國學經典(2 / 3)

但是《孟子》書中也有不正確的地方,他將勞心和勞力對立起來,輕視勞力者,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此說對後世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孟子》中最精彩的章節是什麼

《孟子·梁惠王上》:“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上麵兩段話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應該施行仁政,隻要能夠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會像潮水一樣湧來歸附,王霸事業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無敵”。

因此君王必須熱愛人民,關心人民,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君王可以分給人民田地耕種,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資產。人民不同於聖賢之士,賢士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夠保持自己的名節。

而人民如果沒有固定的資產,他們就無法贍養父母,無法娶妻生子,碰上饑餓的年份甚至被餓死。如果如此,他們就可能不守法度。因此,仁君必須預先對此加以防範,讓人民生活富足,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莊子》是道家的經典學說之一嗎

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52篇,但留下來的隻有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

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我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我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包含著怎樣的辯證法因素

《莊子》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莊子》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係。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使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

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莊子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製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莊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曆,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的道是老子的道嗎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我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我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隻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

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製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隻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莊子》在曆史上有什麼地位

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飛越,想象奇特豐富,情致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我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製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子》這部文獻,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嗎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先後著書二十餘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衝虛真人”。

列子稱得上是道德真君嗎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寵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麵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

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並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列子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軼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誌》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裏,哪裏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鬆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李隆基封其為衝虛真人,其書為衝虛真經。

列子有哪些高貴的品質

列子死後,葬在了家鄉鄭州。在鄭州市東十多公裏的莆田村,村東南有一座小型墓塚及墓碑,傳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列子墓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附近有列子祠。

後人來瞻列子祠,佩服先賢的高風亮節,羨慕列子的禦風而行,不由慷慨讚歎,吟詩題詠。

宋皇佑年間鄭州知州宋癢的《過列子觀》:“兩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宮。故墟牆舍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軒遊曾駐蹕,高意掩崆峒。”歌頌了列子的高貴品質。

清代鄭州人侯爾梅的《登禦風台》:“昔讀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閬風春草綠,姑射野花開。仙子何時返,牧童去複來。乘風素有誌,恨朱徒崔嵬。”

清光緒二十年鄭州學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矯矯仙才總自豪,禦風一去其徒勞。先天卦向龜文衍,拔地台因鶴駕高。粵想羲陵雲黯黯,遠臨汴水影滔滔。著書豔說虛荒事,應與漆園史共褒。”寫景言情,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禮記》的作者是誰

《禮記》的作者是戴聖。戴聖,字次君,梁國人,禮學博士,西漢文經學家,曾任九江太守。

西漢初,河間獻王得到孔門弟子和後學者關於禮學的著作共131篇。西漢晚期,劉向考校整理經籍,於上述書中檢得130篇,又檢得《明堂陰陽記》33篇,《孔子三朝記》7篇,《王史代記》21篇,《樂記》23篇,共214篇。

戴德刪去其中重複的部分,合而輯之為85篇,這就是《大戴禮記》。戴聖又將《大戴禮記》加以刪節整理為49篇,這就是《小戴禮記》,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禮記》。

關於《禮記》中各篇的作者,現在所能知道的是,《中庸》為孔子的孫子孔伋所作;《緇衣》為公孫尼子所作;《月令》為呂不韋所作,《王製》為漢文帝時的博士所作。其它各篇的作者和時代已不可考。

禮就是各種規範和儀式嗎

禮的產生非常早,夏商兩代都已有了各自的禮。到了周代,為了限製諸侯僭越,更製定了詳盡的禮法,上自典章製度,家教儀式,下至風俗習慣、道德規範,無不包羅。所以,後世所說的禮,指的是周代的禮。

禮可以劃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稱之五禮。

吉禮,就是祭祀的典禮。包括對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嶽、山林川澤以及西方百物的祀典,都屬於吉禮。

凶禮,一般指喪葬,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吊等。

軍禮,主要指戰事,包括校閱、出師、乞帥、致師、獻捷、獻俘等項。

賓禮,指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

嘉禮,包括冠禮、婚禮、投壺禮、射禮、鄉飲禮、立儲等。

禮不僅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規定和儀式,更主要的還是政治法律製度。

《墨子》是墨家經典著作嗎

墨子名翟,相傳宋國人,生逢戰國初期。墨子及其門人創立了墨家,這一派是戰國的顯學之一。他和許多門徒都來自平民社會,墨家主要代表這一階層人民的意願。

由於戰國時期長年征戰,造成民不聊生,因此墨家一派主張“兼愛”“非攻”,反對戰爭。他認為戰爭是最大的不義,而在統治者的非正義戰爭中,受苦受難的主要還是老百姓。就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墨子及其門人寫下《墨子》來宣傳自己的思想,並一度在戰國時期成為很有影響的思想流派。

《墨子》現存53篇,各篇大多又分上中下三篇,書中詳細記錄墨子及其門人的言行、思想、主張。《墨子》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兼愛、非攻,主張所有的人,不論地位、親疏、貧富的差異,都應該無差別地、同等地相互愛護。

他認為一切禍亂的根源起於不相愛,歸因於人類有差別的愛,所以兼愛成為學說的中心內容。另外,由於各國之間連綿不斷的戰爭為人民帶來巨大苦難,因此墨子也反對戰爭,但他所反對的主要是不義之戰,而讚成正義的“誅”之戰。

在他的主張中,“尚用”也是重要的一條,這是他對治理國家的政治觀點。由於統治階級對中下層人民的層層盤剝,造成了人民的苦難,出身下層的墨子對此體會極深,因此他主張選舉天下最賢能的人為天子,再依次選出各級官員,而由天子起從上而下統一天下的意見。

《墨子·耕柱》表現了墨子什麼思想

《墨子·耕柱》:墨子謂魯陽文君曰:“大國之攻小國,譬猶童子之為馬也。童子之為馬,足用為勞。今大國之攻小國也,守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

此段文字反映墨子“非攻”的思想。他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征戰的毫無益處。他把大國攻小國比作小孩子學作馬一樣,雖然能夠做到,但除了勞累之外,什麼也得不到,不僅害了別人,也誤了自己。

墨子的文章愛用比喻,文字淺顯,清晰地說明深刻的道理。非攻是他的基本主張之一,由於戰亂是造成一切苦難的重要原因,因此墨子積極宣傳反戰思想,並在實際行動中阻止戰爭的發生。

他曾經與魯班舌戰,通過自己有力的辯論說服對方,在唇舌之間就化解了一場血光之災。而這一主張實際上還是源於他兼愛的中心議題,隻要所有的人都能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像愛自己國家一樣愛別國,那麼社會上一切的混亂都將消失。

盜竊、攻戰、不忠不孝這些不義的事也就不會發生了。墨子的思想反映了當時下層人民渴望和平、厭惡戰爭,以及實現世界和平的美好的願望,因此從者甚多,成為戰國時期與儒家相並列的兩大顯學之一。

《荀子》是對當時學術思想的總結嗎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誌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子“天人相分”的觀點。

在《非相》篇中,荀子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曆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說:“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卻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確,而且思想能遵循它,雖然相貌醜陋,隻要思想方法對頭,也不妨礙成為君子。雖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對頭,也免不了成為小人。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而是由人們後天選擇什麼道路決定的。”

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

荀子認為,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麵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麵的道理。人們糾正了片麵認識,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二意則必然迷惑。這就強調了認識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

在《勸學》篇中,荀子談了知識的來源問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而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並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後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揚“鍥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後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荀子·性惡》主要反映了什麼思想

荀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惡》《修身》《禮論》等篇中。針對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子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和“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的自然屬性。

這些自然屬性隻有通過封建倫理道德來嚴格加以限製,才能變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禮儀。因此,荀子特別注重後天學習教育的作用,從而批判了孟子宣揚的“天賦道德論”。

荀子談論人性,雖然隻注重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們的社會性,但他能從人對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作為研究人性的出發點,反對孔孟空談仁義道德,無疑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

《荀子·王製》主要反映了什麼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主要反映在《王製》《富國》《王霸》《君道》《臣道》《強國》等篇中。為了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地主階級政權,荀況提出了“隆禮敬士”“尚賢使能”的用人原則。

他在《王製》篇開頭便說:“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這就徹底否定了孔孟讚揚的封建世襲製。

在如何治理國家問題上,荀子提出了“重法愛民”“賞罰嚴明”的政治綱領。他認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和統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嚴密的政治法令和賞罰措施。對人民,在沒有給它利益之前就從它身上謀取利益,不如先給人民利益然後再從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愛護它就重用它,不如先愛護它然後再重用它更為有效。

荀子認為,隻有賞罰嚴明,才能治理好國家。他說:“賞行罰威,則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這樣國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荀子》的經濟思想主要是什麼

在經濟思想方麵,荀子主張一方麵用賞罰嚴明的製度來鼓勵人民發展生產,增加財富,另一方麵他又提出了“強本抑末”“節用裕民”“開源節流”的經濟措施,加強發展農業生產,抑製商品流通,不斷開拓新的財源,限製統治階級的費用,以此達到國家富強、人民富足的目的。

荀子這種經濟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也符合人民的願望。

荀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他在《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采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子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嗎

《大學》是先秦儒家重要典籍《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相傳為曾子所作,主要記錄曾子轉述孔子語錄以及自己的言談。

《大學》一書,以明明德、親民、止於善為綱,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內容,闡述治理國家和修身養性的基本準則。

該書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認為要明德於天下,必須治理好國家;要治理國家,就要先齊自家;要使家齊,必先修身;要修其身,先得使心端正;要端正內心,必須使其意忠誠;欲誠其意,先須致知;致知在於格物。

全書總共分為十章,前四章類似總綱,後六章分條細陳。其中第五章講述明善的重要,第六章講述誠身之根本,這兩章對於初學者極為重要。因為自身修養尚且不夠,就談不上治國平天下,所以人們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

《大學》的思想哪些文字表現最精彩

第六章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此篇強調了誠意的重要性,為《大學》中極其精彩的段落。

總綱說:“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至而後意誠。”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自欺欺人。小人暗中作惡,天理昭彰,終不可藏。

因為一個人是處在眾多人的監視之下,別人對你的缺點、錯誤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身處幽獨之處,也不要棄善從惡,否則最終難逃人們雪亮的眼睛。末句重申誠意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富足了,可以使他的屋子很光彩,道德修養提高了,則可以使其身體很光彩,心無愧怍,廣大寬平,安適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誠其意。

《淮南子》是一部雜家學術著作嗎

《淮南子》是漢代的淮南王劉安及其手下門客所作。劉安是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他召集天下才能出眾之士,相聚討論天下興亡、學術方技,搜羅古史佚聞。這些討論的結果,便彙成了《淮南子》一書。

戰國時期社會紛亂,從而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活躍期,但西漢以來的統一局麵卻使這一活躍局麵消失,政治觀念和學術思想的大一統代之而起。但是戰國諸子們留下的精神並未因此消失,反而隨著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融入當代學術之中,使其空前繁榮。劉安的功績,就在於搜集、整理並發展了漢代的學術成果,而寫成《淮南子》一書。該書對總結、保存漢代學術成果有重要作用。

《淮南子》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嗎

現存的《淮南子》共20卷,包括《原道訓》《淑真訓》《天文訓》《地形訓》等。該書是漢代一次思想大一統的成果,為適應漢初一統的需要,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儒墨之長,名法之差。

本書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引用《老子》共16條,其中提到“無為”,並進一步闡釋,認為無為應當按照自然與社會發展之規律而行,從而為原有的道家思想充入新的現實內容與科學觀念,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在政治觀念上,《淮南子》則吸收儒家的重民思想,認為百姓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國家的安定取決於君民關係的和諧與否。換言之,百姓是國家的基礎和根本,隻有這一基礎穩定了,國家才能穩定。因此,他十分痛恨暴君的殘酷統治,並在書中加以批判。

《淮南子》博采眾家之長,融合百家,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係,為漢初的一統提出一套治國的理論。

《淮南子》的思想哪些文字表現最精彩

《淮南子·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裏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衝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合,卷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

這段文字是對道家思想的繼承。

《淮南子》產生之前,經過東周、秦漢之際數百年的戰亂,人民深受戰火的侵擾,因此渴望安定的生活。漢初統治者吸納黃老無為之治的思想,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國家從戰亂和凋敝中恢複過來,逐步走向繁榮。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淮南子》的作者們也受到黃老思想的影響,因而在作品中流露出而出。

《淮南子》雖然博采眾家所長,但獨以道家為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是他對宇宙自然的看法。《淮南子》也繼承這一觀點,專門辟出《原道》《道應》兩篇對此進行專章論述,另外在其它各篇中也有所闡述。

《淮南子》中道的思想繼承自《老子》中道之神秘莫測、不可名狀的特點。而這種順乎自然,應乎時運的自然天道觀也的確適應漢初休息養民的政策。《淮南子》所提出的治國之策是與曆史潮流相一致的。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彙集嗎

韓非,戰國末期的韓國貴族,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崛起,並逐步取代奴隸主階級。為適應新的階級統治,法家提出一係列治理國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張,並有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國實踐理論。在此情況之下,韓非總結法家的思想,寫就《韓非子》一書。

韓非在韓國時就曾多次上書韓王,要求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卻一直未能得到采納。後來韓非出使秦國,又遊說秦王嬴政,他的才能得到了秦王賞識,但同窗李斯嫉妒他的才能,便向秦王誣陷他,韓非因此被捕入獄,又被迫服毒自殺,死時年僅40歲,隻留一部光輝燦爛的《韓非子》。

《韓非子》對先秦法家思想有何貢獻

今本《韓非子》存20卷55篇,是對先秦法家思想的一次大總結,闡述法家要求建立統一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政治主張與理論,韓非最重要的觀點是提出“法、術、勢”理論。法指法令,術指策略、手段,勢是權勢,他主張結合三者以構成君主集權的根本措施。

韓非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國。他總結曆史上以法治國而強兵富國的經驗,提出必須走上“法治”的道路。韓非提出在統治中應當賞罰並用,而賞罰依據是否遵守法,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君主在施行賞罰時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來論,必須循名責實,以減少賞罰的錯誤,由此可知法治觀念在韓非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

韓非政治策略的另一重要方法是獎勵耕戰。他認為重農尚武是富國強兵之本,因此主張讓百姓積極發展生產,建立戰功,以保障國家的物源、兵源,為國家統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韓非的理論由前法家學說來發展,而更徹底、更符合時代的要求。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他將法家思想發展到極端,也產生了諸多片麵性的偏激觀點。

《呂氏春秋》綜合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嗎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召集手下門客編纂而成。由於眾門客分屬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各有千秋,因此該書成為雜家代表之一,其綜合戰國各家之思想,如有抵觸之處,也不足為奇。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指日可待。作為秦相的呂不韋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形勢,並考慮到統一天下後秦國長治久安的問題。他認為必須從古代及當世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因此彙集門客及天下有才之士編成《呂氏春秋》,期望秦王能從中吸取統治之道。

《呂氏春秋》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嗎

《呂氏春秋》共分為八覽、六紀、十二紀,共二十餘萬言。其中八覽包括有始覽、孝行覽、慎行覽、先識覽、申分覽、審應覽、離俗覽、恃君覽。此八覽是書中主要思想所在,因此《呂氏春秋》又稱《呂覽》。

《呂覽》內容十分廣泛,幾乎包括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麵,是名副其實的雜家。與所有先秦哲學著作一樣,該書也提出宇宙發展的規律問題,例如“渾渾沌沌,離則複合,合則複離,是謂天常”,這與後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是一致的。

同時,他也認識到宇宙、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在互補、相生相克的變化運動中保持著平衡,這種思想在先秦時代無疑是先進的,而將此應用於國家治理上,便產生了不泥古、求新、求變的思想。另外,儒家“民貴君輕”思想在此也得到進一步發揮,除此也涉及墨、道諸家的思想。此書雜融先秦各派,可謂包羅萬象。

《呂氏春秋》反映的是法家法治思想嗎

法家思想是《呂氏春秋》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之一,後來為秦始皇所采納,成為秦的治國之方。此段文字反映法家的法治思想,認為對國人的獎懲不能按照統治者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而應該取決於辦事者所做事情的結果好還是不好。這充分體現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統治者不應該以親疏來行賞罰,而應當看實際效果。

在戰國時代,能提出法治思想並將其應用於政治實踐中,的確是一項偉大的創舉,它讓人民中有賢能的人能進入上層。同時,法治也有助於培養一視同仁的思想,任何人在法律麵前都是平等的,毫無特權可言。這也與我們今天提倡的法治思想一致,其對現代社會的政治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春秋繁露》是春秋一統思想的發揮嗎

《春秋繁露》17卷82篇,哲學著作。作者董仲舒,河北廣川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此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並結合陰陽五行學說,旨在發揮春秋大一統思想。

在宇宙觀上,董仲舒把天當作至高無上的神,建立“天人感應”論。在人性論上,董仲舒根據神學人性論,建立起“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在曆史觀上,董仲舒提出“三流”“三正”的曆史循環思想,他將儒家哲學神學化,用以順應鞏固統一的封建製度。

董仲舒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采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

《春秋繁露》的思想是形而上學的嗎

《春秋繁露》全麵論證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所謂道,是根據天意建立起來的統治製度和方法,《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加以分析判斷,認為這個道是永恒的、絕對的。

它說:“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後;必有表,必有裏;有美必有惡,此皆其合也。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

這裏,它承認對立麵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辯證法的因素。但它認為這些對立麵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協調服從的關係,否定矛盾雙方的鬥爭。雖然它承認矛盾的兩個方麵的性質、地位不同,但陽和陰雙方,一主一從,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不可改變的,更不能轉化,這是“天之常道”。

然而,曆史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的,王朝更替時有發生,為了解釋這一現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統、三正的曆史發展觀。我國農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以作為正月,每月初一日為朔日,朔日有從平旦、雞鳴、夜半為開頭的三種算法。

每一個新王朝上台後,都要改變前一個王朝的正、朔時間,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朝選擇農曆正月為歲首,則尚黑色;如選擇十二月為歲首,則尚白;如選擇十一月為歲首,則尚赤色,這就是所謂正三統。

每個正朝都應按照自己的選擇改換新的服色,這叫“易服色”。不管如何循環變化,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和天一樣,是永遠不變的。“王者有改製之名,無改道之實”。所以,三統、三正也是董仲舒借天意之名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武器,目的是長期維護封建統治。

董仲舒的神學體係包括什麼思想內容

董仲舒的神學體係包括三綱、五常、三統、三正、性三品諸說。在《基義》篇裏,謂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之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是故仁義製度之數,盡取之天。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綜合前論,即是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並把“仁義禮智信”五種封建道德倫理規範,與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則為五常。三統與三正實際上是仲舒的曆史觀。

《春秋繁露》大力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觀,為封建等級製度和倫常關係的合法性製造輿論。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後來韓非發展了這一思想,並為三綱劃出了一個明晰的輪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董仲舒對此加以繼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說:“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

雖然尚未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正式條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確了,待西漢末成書的《禮緯》就把三綱的條文具體化了。三綱以君為臣綱為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從屬於君為臣綱的,最根本的是要維護君權的統治。

董仲舒在本質上是否認曆史發展的嗎

秦漢以前古書記載有夏商周三代,董仲舒遂認為夏是黑統,商是白統,周是赤統,改朝換代隻不過是“三統”的依次循環,隻是“改正朔,易服色”,在曆法和禮儀上作形式上的改換。

夏以寅月為正月,商以醜月為正月,周以子月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曆法上規定不同,故被其稱作三正。在董仲舒看來,一個新王朝出現,無非在曆法上有所改變,衣服旗號有所變化,此即為“新王必改製”,表示一個新王朝重新享有天命。

從三統、三正論中不難看出,董仲舒否認曆史的發展,王朝的更迭隻是形式上的改變,實質上卻是絕對不變的。

《春秋繁露》中所謂的性三品,即是聖人生來性善,小人生來性惡,中人之性,則可善可惡,性善聖人則是天生的統治者,中人之性則可以教化,逐漸變善,至於小人則是“鬥筲之性”,隻能接受聖人的統治。

總之,此書內容反映了作者的整個哲學思想體係,這種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體係,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與影響。

董仲舒的神學蒙昧主義製約著皇權嗎

《春秋繁露》以哲學上的神學蒙昧主義,政治上的封建專製主義為基礎,提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思想體係,盡管以後各個王朝的哲學形態有所改變,但這一思想一直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書中將自然現象與社會問題進行無類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結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影響惡劣。

當然,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這一觀點認為,正是董仲舒的“神學蒙昧主義”在製約著皇權,在皇權具有絕對權威、社會又還沒有出現可以與皇權抗衡的時代。

恰恰是董仲舒的係統的天人感應論在製約著皇權,使皇上不敢為所欲為,正是這一思想文化的因素在維係和製衡著社會力量,這對家天下時代有效防止天子濫用權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說,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所以,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笑話古人的愚昧,其實在那個時代,他們看得比我們要深刻和長遠得多。

《象山集》是關於心學的理論嗎

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他曾在貴溪山書象院講學,人稱象山先生,是宋代心學的鼻祖。他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入仕,當過荊門的地方官,有頗佳的政績。他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時代,當時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不斷,社會處於動蕩之中。

陸九淵一方麵想維護南宋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麵又麵臨社會的動蕩與對治邦安民的渴望,於是在自己的哲學中開辟了心學這一塊天地,既論及主觀的“心”,並兼及客觀的事。他的哲學著作被門人及其子結集成《象山集》。

《象山集》是陸九淵哲學的全部精華,是心學的開山之作,在我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為自然是發展變化的,因而反映自然的理論也是發展、變化的,其不依人的主觀意誌而轉移,人隻能認識、把握它,這無疑是深刻而正確的見解。

陸九淵將心提高到本體論的高度,主張“心即理”,從理學走到心學,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觀點。依其學說,則吾心是人的主觀世界,同時客觀物質世界也為人心所固有,是人心的體現。

如果沒有吾心,宇宙便會失去其本體,因此吾心就是世界的本體。陸九淵又提出自覺本心的認識論,認為人都有羞惡之心,這是與生俱來的,是永恒不變的,是人的本心。

隻有具羞惡之感,心才是存在的,否則,心就已經死了。而保有這顆本心,能讓人成為聖賢,能夠為公而不為私。如何保有本心?陸九淵認為應當不自暴自棄,要安於命運,反對世俗的誘惑。他的主張為楊簡、王陽明所發揚,成為我國哲學上頗有影響的一派,即心學。

《朱子語類》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嗎

朱熹,一字仲晦,號晦庵,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是當時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自幼聰明過人,19歲中進士。從當時名師學習,對經學、哲學、史學、文學、佛學乃至天文、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堪稱全才,但他的主要致力於儒學經典的注釋上。

宋代統治者重視文人,使眾多文人從衣食之憂中解脫出來,專心學術研究。作為封建正統思想的儒學也得到空前發展。

在這種風氣影響下,朱熹也對經學發生濃厚興趣,他不僅注釋古代經書,而且還著書立說宣揚儒學觀念及封建倫理綱常。當時的學術十分活躍,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又會形成一些對異己觀念的批判,而這成為《朱子語類》的主要內容。

《朱子語類》是朱熹門人對其語言、論說的記錄。現存140卷,內容囊括四書、五經、哲學、曆史等各個門類,主要是朱熹晚年思想的精華。他在晚年對自己的早期思想所做的修正,在書中也得到反映。《朱子語類》包括朱熹理學思想的精華,朱熹哲學的基本課題是理,他的理就是道、太極,是哲學的最高範疇。學識廣博的朱熹還把自然科學知識融入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天地生成說,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欲”,天理指的是三綱五常。朱熹當然也是三綱五常的堅決維護者,但他的三綱五常與明清人所提倡之壓抑人性的哲學不同,而是把三綱五常當作拯救國家於危亡之中的武器,並以此批判昏君、奸臣,豎立自己的高尚節操。

他還認為抗金禦侮就是天理,忠於國家、忠於君主、堅守君臣之義、夫婦之倫就是守禮。而針對當時佛教泛濫的情況,他提出“人之大倫,夫婦居一,三綱之首,理不可廢”。朱熹的哲學思想對後世有相當大的影響。

三綱五常和氣理之說是朱熹思想核心嗎

《朱子語類》是朱熹思想之精華,他所提倡的三綱五常雖被後世統治者作為欺壓人民的工具,但其思想本身及其愛國主義精神仍是值得後人研究學習的。閱讀時要拋棄陳舊,從原著中吸吮其思想之精髓,當然也要注意其思想糟粕之處。

朱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氣與理的問題。他認為理與氣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又密不可分。理是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但卻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它一方麵是陰陽五行之極,另一方麵又體現在日常行為之中。

而氣則是有形的,氣凝聚以成萬物。他並提出“若氣不結聚時,理亦無所附著”,意謂抽象的理若離開有形的物體,則無法依存。

在自然之中,理是太極,萬物統一於太極,但太極的理又具體體現在萬物之中。朱熹從佛教中吸取了一句話來比喻這種道理,這就是他常說的“月印萬川”。

這是宋代理學思想的精華所在,是理學家對宇宙的解釋。而理在社會生活中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三綱五常。這是宋明理學宣講的重要內容,也是朱熹的主要精華。他從自然之“理”的論證中得出理的永恒絕對性,也同時論證了三綱五常的永恒絕對性。而這一點得到了曆代統治者的認同,將三綱五常作為他們統治的工具。

《論衡》與當時的主流思想抗衡嗎

王充,字仲任,東漢會稽人,是東漢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與當時居統治地位的讖緯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哲學家。王充先祖曾因軍功封爵,但在豪門仕族的逼迫之下,家道中落。

家族的曆史,加上本人在政治中的不得誌,使王充轉而用筆來討伐時代。王充生活的時代,社會相當穩定,但因西漢末年的政治危機與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使皇帝不得不依靠豪門貴族的支持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從而形成了豪門貴族對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的把持。

他們在思想上的統治工具就是讖緯哲學,而迷信鬼神對國家統治及思想帶來許多不健康影響,也使人民生活受到影響。

因此,王充勇敢地站出來反對它,寫出《論衡》一書與之抗衡。他期望得到王朝的重視,把自己的思想作為國家指導思想,但在當時根本不可能成功。

《論衡》最初大約有一百篇左右,但在上千年的流傳中幾經遺落與補救,現存30卷85篇。該書主要是針對東漢流行之讖緯儒家而作,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天道觀是我國古代哲學基本命題之一,王充也論及此問題,並在當時哲學上處於領先地位。

他認為天地是含氣的自然體,此說從根本上否定了漢儒的天人感應說。王充在文章中對漢儒的理論進行無情批判,是漢代唯一與天人感應論相對立的思想體係。

此外,王充還論及對人的性命、生死的看法。他認為人性的善惡決定於所稟的元氣,表示人之命有壽命、祿命兩種。人和萬物都有壽命,壽命的長短由所稟之氣決定,而後天的積善行德並不能延長壽命。

祿命包括死亡與禍福,而諸多社會因素,例如朝政的失誤等,都會對人的祿命產生作用。王充思想的另一個重點是無神論,他在文章中批判修道成仙與死而為鬼的謬論,從而否定世俗的鬼神論。他認為人是“精神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精神與形體是相依而存的,這從哲學觀點否定了鬼神論。

《論衡》反映的是唯物主義思想嗎

天人感應是自建漢以來占據統治地位的一種思想,成為封建皇帝維護自身絕對權威的一種手段。作為天之子的皇帝,自能與天對話,知吉凶禍福,而王充則剝下其虛偽的外衣。

他認為天地是含氣的自然體,“氣凝而成體”。萬物生成,四時寒暑,雷雨暑風電等,都各有其氣,不是皇帝或其他人能決定的。而所謂靠人皇的言行感應上天,以使之感而降福、降禍的說法,是極荒謬的。

《論衡》的唯物主義思想與無神論,是我國封建社會裏的一道異彩,同時對破除近年來某些人的迷信、算命、邪教等有神論看法,也是極有意義的。但本書也宣揚諸如自然天命說、適遇之數一類的錯誤看法,在閱讀時應當摒棄此類說法,而取其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