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飛瀑

皋蘭山下有泉五眼,叮咚作響,名日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因五泉之名,其山日五泉山。五泉山有東西兩澗,兩澗瀑布懸空,清流交錯輝映,很是壯觀。正如何海樓“龍泉瀑布圖”上題詩所雲:“蒼崖百丈瀉飛泉,可是驟龍乍吐涎。誤認光明一段錦,回波漩伏瀑珠穿。”另一賞心悅目的人文景觀,便是林陰峭壁間的寺宇樓閣。據資料記載,光緒年間,皋蘭人士陳注(號敏齋),慷慨捐銀七千七百八十八兩五錢八分用來修建五泉廟宇。民國八年(1919年)劉爾炘主持修建時,所捐銀兩如數交付,遂有五泉廟宇之宏觀。五泉廟宇的建成,為“五泉飛瀑”景色增添了更多的雅趣,特別是廟宇上的詩詞楹聯,讓觀者有神遊之感。正如劉爾炘所題一聯雲:“都來遊聖人之門,上觀千古;從此發嶽山間氣,後有萬年。”泉水清幽,澗水飛濺;亭宇疊立,漫山詩賦楹聯。難怪“五泉飛瀑”成為蘭州古八景第一。

蘭山煙雨

蘭山位於城南,為皋蘭山之簡稱。每當朝陽夕輝照耀,輒有嵐煙如帶,橫集於山腰;每遇秋霖夏雨,則淡雨散於天空,濃雲鎖於山巔,整個山水城郭,盡在煙霧中。此情此景,山間重台複閣,或露其頂,或現其角,雲霧在其間縹緲出沒,隱隱約約,正所謂“多少樓台煙雨中”,“塞上風雲接地陰”。煙雨中若登高一覽,定有恍然天宮之美感。如此“海市蜃樓”般的景致,從何海樓的“蘭山煙雨圖”和其上所題的美麗詩句中,人們感悟到當年蘭州城南美麗的山水景色:

山色空漾雨亦奇,濃煙漠漠更相宜;

峰巒遮處樓台隱,多少芳勝透沃時。

白塔層巒

白塔位於蘭州城黃河以北,現存白塔係明景泰年間鎮守甘肅的太監劉永成重建,七級八麵,高約17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撫綽奇擴寺增新,起名“慈恩寺”。何海樓繪製的“白塔層巒圖”,形象地描繪出了此景的雄偉風姿:層巒簇擁著白塔聳插雲霄,其影倒浸黃河中,閃閃爍爍。居高臨下,前有蘭山為屏,城郭曆曆在目,下有黃河如帶,浮橋似蛇。正如圖中題詩所雲:

七級浮圖出岫巔,風搖鈴語個個圓;

慈恩寺裏炊鍾動,驚起寒鴉拍暮天。

梨苑花光

在明代時,蘭州城池的東、西、南三麵都是田園,今雙城門外至上、下溝一帶;上、下西園;祿家巷、周家拐子、靛園寺(即鼓樓巷與中路子之間)一帶和今雷壇河口以東、萃英門以西、黃河以南、臨夏路以北的這片地方。這裏原是一片果圃,其中以梨樹最多,所產冬果梨皮細肉脆,香甜多汁,居蘭州冬果梨之冠。在龍尾山山腰之北鬥宮、上帝廟、酒仙殿等各廟的前樓,名梨花館。每到暮春梨花怒放之時,隻見花光閃爍潔白如玉,間或有碧柳紅桃點綴其中,真所謂“梨花萬樹都成雪,楊柳千絲欲化煙”,滿園春色明媚,幽香飄浮,令人賞心悅目。

何海樓的“梨苑花光圖”中將上述景色逼真地再現了出來,作者並賦詩讚曰:

晴雪團花萬朵攢,香生不斷曙光寒;

滿川玉誤瀛州雨,猶帶華林日影看。

圖中山脊處繪有的四墩堡,原為乾隆年間為拱衛西關而築,後為遊人登山遠眺觀景之用。遠望如白雲落地,近觀似玉蘭鬧春。

河樓遠眺

河樓指望河樓,按方誌記載,計有兩處。一在鎮遠浮橋南端,規模較小,早已無存;一在甘肅省政府中山東園內的舊城北垣上麵。省府舊為明肅藩故邸,園為後苑,苑中蓋一登高遠眺之樓,即通常所說的拂雲樓。此處係指後者拂雲樓,舊稱源遠樓。樓北城下為黃河,樓南城下為明肅王府的凝熙園,清代改名為節園。由節園拾級而登,即可到達樓上。樓立城頭,高入雲表,在此憑欄遠眺,八麵風光盡收眼底。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陝甘總督升允有一副題聯:“隴雲秦樹窮千裏;河聲嶽色共一樓。”對望河樓的妙處做了高度概括。現因城牆拆除,拂雲樓也不複存在了。節園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中山東園。登樓向北眺望,白塔聳立,黃河繞城下,鐵橋如長蛇,風光無限,如詩如畫。何海樓用他那精致的筆墨繪製了下來,並題詩一首:

晚來散步望河樓,兩岸風光一覽收;

言念賀蘭山下客,忍將壯誌付東流。

說到望河樓,不得不提及碧血碑。望河樓上有碑二通,各高七尺,寬四尺。碑文為草書,精透異常,內容一為肅王識鋐詩,一為禦史吳太恒詩。

古刹晨鍾

舊時蘭州的寺廟很多,在蘭州約有20餘座,尤其是五泉山的崇慶寺、白塔山的白塔寺、華林山的華林寺,居高臨下,鼎足相望,每到清晨和黃昏,三寺金鍾齊鳴,聲浪覆蓋全城,真所謂“萬籟此俱寂,惟聞鍾磬聲”。何海樓繪製的“金山海勢圖”,隻是選取了金山寺這一小景,但從中可以領略到蘭州古刹晨鍾的宏偉氣勢。

虹橋春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