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右上部有隸書題“金城攬勝圖”和行書跋語十八行,鐫“成昌”、“紫帆”小印兩枚。所題的一首詩為:
二十年前感舊遊,夜深有夢到蘭州。
五泉山上重題句,借問山靈許我不?
這首詩表達了署名者“成昌”對蘭州夢魂牽繞的情思。題詩落款的時間是清光緒丙午年,即1906年。當時距湘軍首領左宗棠任陝甘總督,進駐蘭州開始最初的近代工業嚐試已經後了30多年矣。
此圖作者是誰?畫作於何時?如何流布的?現在都是謎。
據鄧明先生近年考證:
作詩並題跋者名成昌,字子蕃,一字紫帆,亦字子和,號湟生,又號南禪,室名醉六軒。滿洲鑲黃旗人,姓薩克達,鹹豐、同治、光緒間在世。為光緒舉人,官四川夔州知府。能詩,兼工畫山水。“世講”,朋友的後輩。“農部”,即戶部,清季改為度支部。“秉丞”,即吳鈞的字,號筱穀,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20世紀20年代猶在世,蘭州人,寄籍西寧府貴德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度支部主事,除清末任了一任山西忻縣知縣外,至民國初年均在京做京官。1923年任敦煌縣長。其父錫齡為欽賜藍翎候選典史。題跋的時間是光緒丙午年,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十年前感舊遊”,是說光緒十二年(1886年)成昌來過蘭州,與吳錫齡訂交。二十年後吳鈞持此畫,以晚輩的身份,請成昌題跋,地點當在京城。
畫上無畫作者名款印章,但據田有年先生說係馬五所畫。此人山水畫功底紮實,寫實能力極強,並對蘭州山川形勝爛熟於胸。畫麵上木塔高聳人雲,而木塔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毀於火,因之作畫時間的上限在同治十三年之前,畫麵上有建於光緒五年(1879年)的蘭州織呢局,此局光緒九年(1883年)廢,則下限在光緒九年前。也不排除光緒五年至九年為作畫時間,因為可以補繪毀於同治十三年的木塔。但揆諸情理,前者的可能性較大。畫麵上反映的季節為春季四月,梨花盛開、黃河春汛為明證。
吳鈞的內弟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田樹欞(蘭州人),其哲嗣田有年先生20世紀80年代末年逾七旬,小時候去宣家巷他姑爹(吳鈞)家,曾見牆上懸有《金城攬勝圖》。吳鈞故後,此圖由民國時期省教育廳廳長水梓收藏,有畫麵上鈐“煦園”印章為證。水梓字楚琴,別署煦園,晚號煦園老人,因其花園名煦園。1953年前後水梓將此圖捐贈於人民政府(今藏甘肅省博物館)。
人們喜歡《金城攬勝圖》,是它在有限的空間裏留駐了當年的蘭州,留駐了當年蘭州人的生命狀態。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本質即是生態。
我們知道,唐宋文學的發展促進了畫上題詩形式的萌發,不過畫上題詩的成熟則在元代,至明清時期盛行。當時文人畫家大都善於作詩。元代畫家趙孟頫、黃公望、王冕、倪瓚等,原作得一手好詩,故沒有不在畫上題詩的。明清時題畫之風更為普遍,有無題畫詩以及題畫詩的水平成了衡量畫家有無文人情趣,以及藝術修養、學識水平高下的標準。在明代四大畫家中,沈周、文征明、唐寅都是詩、畫兼擅的人物,深受當時及後世文人推崇。這幅山水畫同樣通過題畫詩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並表達了畫家對金城(蘭州)別樣的深情。
何海樓的“蘭州八景”
無獨有偶。甘肅省圖書館還珍藏著一套甘肅籍畫家何海樓(臨夏人)創作的“蘭山八景圖”,為何海樓繪畫創作中的佳品之一。舊時相傳的蘭州八景(也有說十景的)“始於明代,究竟由誰選定,目前尚未看到確切的記載。對於八景的景致,說法也略有出入,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五泉飛瀑、蘭山煙雨、白塔層巒、梨園花光、河樓遠眺、古刹晨鍾、虹橋春漲、蓮池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