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2 / 3)

彭德懷的應對之策是:王震第一兵團(欠七軍),並指揮第六十二軍為左路,取武山、隴西、渭源、臨洮,得手後經臨夏渡黃河直取西寧,截斷青馬退路;第七軍控製天水,與十八兵團打通天寶鐵路,一部控製隴西,保護左兵團交通運輸;第二兵團為中路,由蓮花鎮經馬營、內官營鎮、通安驛、洮沙,向蘭州城南、城西攻擊前進,並準備一主力於蘭州上遊渡黃河,沿蘭寧公路東進,包圍蘭州,如其先退西寧或北走,該兵團即西進,協同第一兵團進攻西寧或尾追攻擊;第十九兵團(欠第六十四軍)為右路,第六十五軍由隆德經靜寧沿西蘭公路,第六十三軍由固原經興隆鎮、會寧、定西,向蘭州城東攻擊前進;第六十四軍控製固原城及其以北,對寧馬軍積極防禦。

雙方準備就緒,蘭州建城兩千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大戰拉開序幕。截至八月二十一日,解放軍各部已按原定計劃掃清了外圍,兵鋒直抵蘭州。這一天的拂曉,一野之第二、第十九兵團向青馬在蘭州之外圍陣地馬家山、竇家山、古城嶺、營盤嶺、沈家冷發起攻擊。這幾塊硬骨頭果然難啃,數度攻擊,解放軍傷亡巨大,進展緩慢,根據戰場情形做了調整後,進攻重新開始。

蘭州戰役的焦點之戰是沈家嶺和狗娃山戰鬥。

沈家嶺是位於蘭州城西南十餘華裏的一條大山梁,乍看像一隻橫置的大葫蘆,從南麵順著山梁的自然走勢北下,經華林山可直通城區西關。守軍在山梁的東、西、南三麵山坡,鏟消出二三丈高的峭壁,峭壁外沿布滿鐵絲網和地雷場;峭壁之上密布地堡和暗火力點,以塹壕相接,縱橫交錯,按地形組成三道防線,是國民黨軍防守蘭州的主陣地之一,主力為一九○師,師長為馬振武。擔任進攻沈家嶺的解放軍部隊為第四軍十一師,師長為郭炳坤。八月二十五拂曉,三發信號彈升起,劃破大戰前蘭州城的夜空,進攻開始了。開始似乎是順利的。三十一團在團長王學禮的率領下,僅用十多分鍾時間便突破了守軍第一道防線。可是,就在向第二道防線發展時,守軍集中優勢兵力反撲過來,三十一團官兵沉著應戰,打垮了守軍第一次反撲。對於攻守雙方,都明白當下的情形,這是一場關乎全局的生死戰。守軍為鞏固陣地,預備部隊源源不斷湧上來,三十一團堅守已經奪占的陣地,雙方在這狹小之地反複爭奪,反複衝殺,戰鬥慘烈之極,各自損失巨大,解放軍三十一團官兵絕大多數陣亡,全團僅剩一百七十餘人。另一路從沈家嶺西側擔任助攻的第三十二團進展也不順利,利用暗夜穿插到指定地域,剛站穩腳跟,即遭守軍強勢圍攻,傷亡慘重,無力向前發展,隻得守住已得陣地,等待援軍。

此時,十一師指揮部命令擔任預備隊的三十三團投入戰鬥。一接戰,守軍居高臨下發動反衝擊,造成很大傷亡,進攻受挫。戰事一時陷入僵局。主攻狗娃山的第十師請求支援,四軍首長派三十團火速赴援。十三時許,三十團投入戰鬥,戰場形勢頓時一變,守軍的反撲已是強弩之末,怎當得起生力軍的打擊。陣地得到鞏固,總攻開始了。十七時,四軍各部向沈家嶺、狗娃山守軍發動全麵進攻。第三十團、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一起向守軍殘存陣地衝擊,守軍漸漸不支,沈家嶺為解放軍攻占。同時,第十師二十八團和第二十九團也攻占了狗娃山陣地,蘭州城門暴露在四軍將士的火力之下。

八月二十五總攻發起後,第六軍之第十六、十七師部隊,在強大炮火支援下,也向營盤山、皋蘭山守軍陣地發起猛攻。守軍為青馬主力第八十二軍二四八師。營盤山、皋蘭山為蘭州製高點,奪取兩山,蘭州城盡在俯瞰下。守軍在這裏可謂處心積慮,戰前,已在山上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其縱深可達十四公裏。明碉暗堡星羅棋布,互相照應,互相依靠,形成交叉火力網。順山梁自上而下有環形峭壁三道,配置了鐵絲網和連環雷區。擔任主攻的是解放軍第十七師五十團,團長為劉光漢。當進攻部隊向三營子第一道塹壕突擊時,遭守軍頑強反擊,雙方於此反複爭奪、拚殺、肉搏,死傷枕籍,守軍漸漸不支,陣地為解放軍攻占。解放軍六軍各部也相繼投入進攻,經過慘烈戰鬥,均宣告奪占各自目標。至十七時許,皋蘭山落入解放軍之手。此戰,國民黨軍陣亡一千七百二十五人,解放軍傷亡一千二百三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