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頡利還沒安頓妥貼,又來一個突利可汗,兩可汗聯手率全國兵力深入到豳州(今陝西彬縣),李世民率兵抵禦,雙方眾寡十分懸殊,打過無數硬仗的大唐將士竟不敢迎敵,李世民隻好以身冒險,隻帶一百騎出陣,用言語離間二可汗,使之自相猜忌。還真得逞了,頡利要戰,突利要和。頡利拗不過突利,便讓突利去唐營講和,李世民便與突利私約為兄弟。突厥分裂的種子破土發芽了。
這隻是權宜之計,解了當下危機,麻煩還在後頭。
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便血洗蘭州,舉國為之震動。唐朝派名將李靖率兵抵抗,危機暫告解除。就在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國內的豪強也宣告消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唐對突厥的關係發生了逆轉,由被動防守轉為主動出擊。太宗剛即位,頡利率大軍已打到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四十裏。太宗胸有成竹,率兵到橋南,兩軍隔水相望,唐軍陣容壯觀,士馬強健,頡利知唐軍有備,不敢貿然開戰,要求講和。太宗許之,在便橋上與頡利會盟,送上大量金銀財物,頡利滿意而去。唐朝文武對此頗有非議,太宗說,我不開戰,反送以財物,不過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麻痹他,再消滅他。
唐朝在緊鑼密鼓備戰,太宗本人為提高國民的備戰意識,每天帶十二衛小將和數百兵士到顯德殿前練習射擊,告誡他們,國家打仗,本是常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安而忘危,敵來則束手無策。為鼓勵士氣,他主動要求當教練,並親自主持衛隊的技藝考核,成績優異者予以獎勵。皇帝帶頭,各府官長也不敢怠慢,幾年下來,唐朝便練出一支威武之師來。太宗本人便是百戰統帥,能征慣戰,戰爭剛結束,唐朝有一大批百戰名將和久經戰陣的各級官兵。這邊萬事俱備,突厥卻連年天災人禍,內部四分五裂。局麵堪憂,頡利轉而與唐求和,自願稱臣,當唐朝女婿。
晚了,唐朝不會把花枝招展的公主當作和平的使者了。頡利沒有得到唐朝公主,等到的是十萬雄兵。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命李靖、李勳、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各為行軍總管,分六路出擊,十萬大軍統歸李靖節製。與太宗有兄弟之約的突利歸附唐朝,頡利獨木難支,次年,大敗後被俘。縱橫一時的東突厥煙消雲散。投降的幾十萬部眾,唐朝都做了妥善安置,許多原來的上層人士作了都督,管轄突厥事務,如突利、阿史那思摩等。有五百多原酋長做了將軍、中郎將,五品以上的軍官達一百多人,入居長安的突厥人多達一萬餘家。
突厥是北方大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北方各國的領袖,一朝被滅,唐朝威望如日中天,四方諸侯紛紛來附。貞觀四年,四方君長齊到長安皇宮,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此後,唐朝皇帝對西北諸部族都用天可汗名義發號施令。
現在,北方之北的漠北隻剩下薛延陀部與唐朝抗衡了。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封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為可汗,令其率突厥降民十餘萬人出塞,居黃河北麵故定襄城,與薛延陀隔大漠立國。如此,突厥被夾在兩大國間,薛延陀要攻唐朝,必先攻突厥,突厥要自保,必須依靠唐朝。因此,唐朝北方數十年無戰事。後來,東突厥被回紇所滅,這是後話。
在西北這邊,唐雖先後滅了西突厥、吐穀渾,把勢力擴展到帕米爾高原,又與吐蕃和親,而蘭州作為唐在西北最重要的軍事據點,在有唐一代,似乎一直比較脆弱。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三月,正當大唐對東突厥之戰大功告成時,吐穀渾卻發兵攻蘭州,此戰規模不大,被州兵擊退。過了兩年,吐穀渾可汗伏允再攻蘭州、廓州,朝廷遣將反擊,伏允率眾西逃。這時,黨項羌又在西北崛起,唐高宗時,黨項羌舉眾三萬圍攻蘭州,守城州兵無力抵抗,告急文書飛往京城,蘭州刺史崔知溫為拖延時間,硬著頭皮設空城計,他令大開城門,撤去旗幟,以軍士扮作老百姓,在四門進進出出,悠閑自得,而在內城,故意弄出些煙塵和壓抑了的嘈雜聲,他則率文武官員端坐城頭,品萏談天,給人一種別有用心的樣子。黨項人明知州防虛弱,但他們麵對的是強大的唐朝,誰知道蘭州城裏一夜之間會有什麼變化呢。黨項憂疑,不敢率爾攻城,便在城外安營紮寨,待偵察確實再說。
朝廷聞報,飛章調集距蘭州較近的駐軍馳援,援軍突至,城內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攻,黨項人大敗而逃。
對蘭州最大的威脅還不是吐穀渾和黨項,而是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是大唐國力,也是整個中國古代國力達到頂峰時,吐蕃坌達延、乞力徐率十萬大軍攻入臨洮、蘭州境內,燒殺搶掠,城鄉為之一空,那時,唐玄宗還在勵精圖治,即派大將薛訥等追擊,至武街驛(今臨洮東),大敗吐蕃軍。
安史作亂,唐朝元氣大傷,內憂外患日甚一日,國力江河日下,吐蕃卻正處在上升時期,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蘭州後,大軍東進,破大震關(今甘肅清水東),長驅直入長安城,大掠十三日方退回隴右。
而蘭州除在唐中期有過短暫的收複外,從此陷於吐蕃、西夏等達三百年之久,直到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由大將李憲收複,重置蘭州。
站在懸崖邊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