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音樂
"某種樂器的產生和發展,也許不能對整個人類的音樂曆史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某個特定的樂器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音樂風格,卻很可能成為日後一種廣為流傳的音樂形式。正像管弦樂隊中不能沒有小提琴、京劇樂隊中不能沒有京胡一樣,特定樂器的使用,對特定的音樂形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位搞電子音樂的朋友如是說。
事實上這就意味著,在電腦主宰一切的時代(或者叫做信息時代)的今天,計算機技術不可避免要在音樂王國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每個人都不得不相信,未來的音樂創作以及欣賞,將被電腦這位"大改革家"革新一番。
在這樣的年代裏,完全由計算機操縱的樂隊已經能夠擺在人們麵前演出;隻要輸入一些命令,便能製出一段電子音樂的事情已經發生。你怎麼能夠不懷疑:"電腦音樂大師"有一天也要戰勝世界級音樂大師呢?就像"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一樣,贏得似乎胸有成竹。
雖然,在最近的幾年中,電子音樂仍然隻是一種新興的音樂形式。但作為電腦科學技術,它還在探索過程當中。也許仍然有許多音樂家對它一無所知,並不屑一顧。但當有一天,一家電腦公司也像IBM那樣搬出一台"電腦音樂大師"來進行編曲和表演並技壓群雄時,人類是不是將再次出現向電腦低頭的局麵呢?
在當今社會裏,當有一位朋友對你說--一個人能夠表演需要一個樂隊才能完成的節目時,你是否會產生懷疑呢?電腦--這個科學女神的寵兒,又有什麼奇跡不能製造的呢?一台具有多媒體功能的PC機、一台帶有MIDl接口的電子樂器、一套回放音箱,再配上一些必備的音樂創作軟件,樂隊就這樣組成了。而你的朋友就是一個指揮,也是這個樂隊中唯一的人。可是,我們仍然迷戀古典音樂的輝煌。肖邦、貝多芬、門德爾鬆,《藍色多瑙河》、《天鵝湖》......其優美的旋律、深遠的意境,電腦能夠複製嗎?畢竟,它隻會仿造,而不會創新!
交互式綜合藝術
交互式藝術,早在80年代初就已經於電子遊戲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果你是一位電玩愛好者,你不會忘記在遊戲機中扮演自己崇拜的偶像,或者笑傲江湖,或者搏擊長空,或者戰敗曹魏一統天下。這些遊戲特征的基礎就是交互式綜合藝術。1991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次展覽會上,科學家們將一張光盤插入計算機;當用戶輸入正確的指令後,便欣賞到了一種將文字、靜態畫、實拍活動畫及聲音集中表現的作品。他們使用了首張CD--ROM。這便是最初交互式藝術的載體,它提供了交互式藝術發展的一種可行性。
交互式藝術的發展,將意味著藝術作品欣賞者對他所欣賞的對象進行修改。它也意味著,當這種藝術趨向成熟,並在技術上出現了巨大的可行性時,電影將隨著無數觀眾的不同意願產生無數不同的結局;小說將隨著讀者的想法而不斷改變;音樂將隨著聽眾的欣賞品味不同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藝術的發展,將對現在所有已經成熟的藝術門類以巨大的衝擊。
許多從事交互式藝術研究的專家,都在不斷地指出傳統藝術在體現作者意圖方麵的局限性。單一的發展模式禁錮著作者的思想。他們提出,電影就存在一些強製性。人們買了票進入影院後,就必須坐在椅子上等待故事情節的發展。如果你不在乎那些錢,自然可以出去。然而,交互式電影的出現將改變這一切。
交互式綜合藝術仍然是以電腦技術為基礎的。首先,這種藝術得依靠一個寵大而豐富的多媒體係統;這種資源的創作與存取,越來越依賴於電腦。突破單一線索、固定發展的模式局限,就必須使用電腦的各種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