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微型機電係統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並擁有初步的機動能力。當需要攻擊敵方的電子係統裝置時,就利用無人駕駛飛機將它散布到目標的周圍。在目標工作時,它們將"感覺"到目標的位置,並向該方向移動,直到滲透到它的內部,使敵方電子係統運轉失靈。微型機器人電子失能係統還有一種潛在的用途,就是可以利用它來對敵方實施經濟封鎖和禁運。例如:可以打擊敵方社會的"信息高速公路",通過它們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裝置內,使得"信息高速公路"不能暢通無阻,從而其現代社會的信息化經濟受到嚴重損害。此外,易受微型機器人電子失能係統打擊的戰略目標,還包括電力係統、民航係統、運輸網絡、海港航運、高速公路、電視電台、電訊係統、計算中心,以及工廠企業等。這些打擊,可以為今後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們提供某種"戰略威懾"手段,利用它們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而另一些人則擔心,這種裝置也許有朝一日會被國際恐怖組織所利用,對國際社會進行"恐怖訛詐"。
螞蟻機器人一種可以通過聲音來進行控製的微型機電係統。螞蟻機器人的驅動能量,來源於一個把聲音轉換成能量的微型話筒。人們可以利用它潛伏到敵人的關鍵裝備中去,其時間能夠長達幾十年之久。平時相安無事,對方也難以發現。一旦兩國關係惡化,甚至演變成交戰狀態,就可以利用遙控裝置,啟動潛伏的那些螞蟻機器人,讓它們破壞或"吞噬"敵方的設備。另外,至少有25位多年從事納米技術和微型機電係統研究的專家,在經過大量的科學考察以後斷言,今後的10至25年內,人們不僅能夠製造出分子尺寸的微型機電裝置,而且可以研製出一種像孫悟空的"可變毫毛"一樣,由螞蟻機器人充當作戰平台的"可自行複製"性遙控靈敏探測裝置與遙控地雷。一旦需要,可以空投到敵方,利用螞蟻機器人尋找到軍事敏感區域,通過控製程序使微型探測器與微型地雷"自行複製"到一定的密度。如果達到了"戰略威懾"的目的,也可以通過遙控,有選擇地從外部逐步解除"戰鬥狀態",甚至使其全部失能。人們完全可以設想,一旦由程序控製的、可以"自行複製"的螞蟻機器人出現在未來戰場上,那將會通過微觀裝置所煥發出來的巨大戰爭威力,使敵方的宏觀作戰體係突然"癱瘓",甚至不得不屈服於微型機電係統所造成的戰爭壓力。
還有一種利用昆蟲製造的微型機電武器。由於導航、機動與動力都對微型機電係統提出了難題;而對於昆蟲來講,這些恰恰是非常普通的能力。因此人們設想,基於巴甫洛夫的神經激勵原理,將微型機電係統巧妙地植入昆蟲的神經係統內,利用昆蟲來做其動力源,控製它們飛向或跳向目標,收集目標情報攻擊目標,以及施放化學毒劑,使目標喪失功能,甚至殺傷敵方人員。
從"種族武器"到"思想控製武器"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的基因工程學,已經發展到足以憑借民族或種族特征致人於死地的程度。即通過對具有群體遺傳特點的細胞、組織、器官和機體係統,施加目標以明確的化學或生物影響。比如說,可以隻殺害褐色或黑色頭發的人,也可以把目標對準矮個子或高個子、藍眼睛或黑眼睛的人,從而達到有選擇地損害某些民族或種族的目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種族武器"。可以說,"種族武器"是基因工程技術的"最得意之作"。
70年代後興起的遺傳工程學,又名基因工程學。科學家們利用它已培育出許多新的生物品種,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和美好的前景。然而,任何一項科學技術成果遲早都可能運用於軍事領域。準確地說,軍事大國從基因工程學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它運用到戰場上去,製造出更殘酷、威力更強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