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黑色硝煙:是正義還是邪惡?(2)(3 / 3)

在中世紀的衰落時期,隨著火藥的采用或發明,科學與戰爭之間產生了一種新的重要聯係。火藥本身是人們對鹽類混合物進行一種半技術、半科學性質研究的產物。後來它在許多方麵促進了科學。提高火藥質量、改進大炮構造、提高射擊準確率的需要,不僅為化學家和數學家們提供了生活出路,而且這些需要所提出的問題又變成了科學發展的焦點。爆炸的化學反應過程,促使人們去研究燃燒的性質和氣體的特性。這方麵的研究,後來便成為l7和18世紀現代化學理論的基礎。大炮的製造,為冶金企業和采礦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推動力,而且相應地推動了無機化學和冶金學的發展。

炮彈的飛行,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力學觀念:一個拋射體具有一種新的力量,反之亦然。一些炮手和數學家把這一見解進一步加以發展。這些人中,包括兩位偉大的科學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伽利略。他們兩人都直接參與了軍事事務。達·芬奇在筆記本上記下的大量有關軍事數據,說明他在該領域有重要興趣。而伽利略自己就是帕維亞大學的軍事科學教授。而且,他之所以把自己發明的望遠鏡賣給威尼斯元老院,完全由於它能在海戰中發揮作用。

科學和戰爭之間的這種聯係,一直不斷維持到今天。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才充分認識到科學對戰爭來說意味著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科學已經使戰爭變得非常的恐怖,再也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從事戰爭了,並以此自慰。而實際上,軍備競賽卻日愈激烈,不見有絲毫停止乃至減緩的跡象。

在戰爭期間,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自己成了各個政府不可或缺的人物。研究原子彈的錢學森準備自美歸華時,美國某軍事要員竭力阻撓,並說:"我寧可槍斃他。他足以抵得了五個師!"同時,在戰爭的刺激下,科研成果付諸應用的速度,比和平時期表麵上具有的限度快了好幾倍。海灣戰爭中美軍將尚處於試驗階段的"愛國者"導彈付諸應用,即是一例。

一戰之後,人們愈來愈把從科學上為迫在眉睫的未來戰爭作好準備看做當務之急。各個國家的政府都把科學看作是有用的軍事附屬物。在某些國家,軍事實際成了科學的主要職能。這不僅反映在政府比較巨大的軍事研究撥款上,而且也反映在工業企業的類似支出上。隻有三種工業規模較大、壟斷程度較高,足以進行充分規模的科學研究,它們是重金屬、化學和電器製造。前兩種主要從事軍火生產。

30年代,戰爭的腳步聲又漸漸逼近。各國對先進的軍事技術裝備求之若渴。科學技術奇跡般地轉化成了軍事形態或為軍事服務的生產力。

英國人在20年代的電波實驗中發現了雷達的原理,而其研製的加快,正是出於軍事上的急需。1935年,他們聞到了從德國散發的火藥味,雷達研製立即上馬,當年就研製出第一台雷達樣機。l939年初,英國已在本土的東海岸一帶建立了雷達網絡。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子計算機,它的第一件成品,也是在二戰的烽火中催生的。大戰期間,對於高速飛行的導彈,雷達雖能發現目標,卻來不及組織有效的反擊。1944年9月,德國發明的V。火箭首次向英國進行發射。所發射的1120枚中,1050枚命中倫敦,建築物大片倒塌,市民大量傷亡。為了研究雷達與高射炮協同作戰,特別是對付高速飛行的導彈,需要一種快速的計算工具來進行彈道計算和控製防空火力。1945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美國應運而生。從提出初步方案到研製成功,為時僅有3年。

又是1945年,20世紀人類另一項偉大發現--原子能,從理論變為了現實。它終於以原子彈的形式匆匆問世。愛因斯坦之所以被稱為"原子彈之父",是因為他的E=mc2公式向人類揭示了從微小質量中獲取巨大能量的可能性。中子的發現,加快了利用原子內部能量的核反應研究的步伐。在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德國、丹麥和美國的科學實驗室裏,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巨大能量的現象,相繼被發現和證實。擔心希特勒問津原子彈的心理壓力,促使科學把萬分之一的可能變為了現實。在同伴們的一再催促下,1939年,愛因斯坦致信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請他注意德國的有關動向。1941年,美國政府作出了製造原子彈的決定,並開始實施"曼哈頓工程"。l942年,美國建造了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並於1943年建立了原子彈研究中心。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在戰爭機器的逼迫下,科學技術終於為人類製造了第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