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禮儀風俗(2)(1 / 3)

兩個中國熟人見麵的時候,無論是騎在馬上,坐在車裏,或是坐在轎子裏,每一個人都要下馬下車,向另外一個人問好。每個人都要急於第一個下來,讓對方不要下來。上馬時,都要堅持讓對方先上。他們做這些事情時,都表現得特別熱心和真誠。然而這隻是煩瑣的程序和表演。每個人都知道誰應該先下馬,誰應該先上馬。如果他順從了朋友的請求,沒搶在長輩和長官前麵下馬,或者長輩和長官還站在街上,他就上了車,他就要倒黴了。他的朋友不再理他,他就會名譽掃地。

雖然煩瑣的禮節規矩不能被忽視和違反,但是有教養的中國人有著人的天性。因為禮節的煩瑣,他們就盡力逃避了幾乎一切規矩。麻煩的禮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不幸的中國紳士在街上總是看不見他們的朋友。如果坐在車上或轎子裏,簾子總是嚴嚴地拉上的。如果騎在馬上,他們通常看著別處。我認識一位中國官員,在我們見麵時他以最禮貌的方式向我鞠躬。與此同時,沒有注意到他的一位東方朋友和同事。那個人他40年來幾乎每天都見到。他們是好朋友,但是當他以外國人的方式向我打招呼時,他也受到另一個更加辛苦煩瑣的禮儀方式的製約。由此產生了他對我們的區別對待。他寧願以西方最恭敬的方式向美國使節打招呼,也不願意用中國的禮節向路遇的老友問候。

幾個人同時進門或者出門時,落座時也有一套同樣乏味荒謬的規矩要遵守。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它是由他們不同的級別決定的),知道誰應該先進或者先出,誰應該坐在更高的位子上,誰應該先入席先離席。每個人都明白規矩,任何偏差都是不允許的。但是每個人都向後退讓別人先行。友好的爭吵要在全體落座前持續幾分鍾。如果中國遇到緊急的事情,這些虛偽的爭奪所造成的損失有可能是相當嚴重的。就拿去中國總理衙門為例。一次我去那裏和大臣們談話。我去時,兩個人在並且接待了我。我們在門口推讓了半天,才以合適的順序進去。在談判桌旁又推讓了半天,才入座。在談話中,另外五個大臣也一個挨一個地進來。每當一個到來時,已經在座的人就要急急忙忙地出去迎接,推讓一番,爭著坐最低的位子。這場鬧劇花了不少時間。在兩小時內,人們的座位換了五次。

中國人的虛情假意是禮節要求的結果。簡單坦率的“不”是最不禮貌的。任何拒絕和否定都要緩和到用一個感到抱歉的無能為力語言表達出來。沒有人表現出拒絕給予幫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經過磨煉的、悲傷的感情。這種悲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想象的情況就會使它變得完全不可能。這種逃避的方式經過數世紀的訓練,使得中國人在製造借口方麵無人能及。人們為了掩飾不受歡迎的真相,而編造故事,但是確實很少有人被抓住。

同樣的,人們也避免談論讓人不愉快的話題。人們委婉地談論就是不直入話題。中國人很少故意說出不禮貌的或者冒犯的話。如果他不滿意,他也不直接說。而是讓對方推測出他的不滿意,找出原因。而他就在聽一些故事,編造這些故事也是出於相同的目的。其實說出事實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是人們總是選擇更令人愉快的方式。如果一位中國仆人對他的工作或者薪水不滿意,他從不抱怨。那樣太粗魯。但是他會立刻在想象中,殺了他的父親或是讓他的兄弟病倒在床上,然後宣布這個悲傷的消息作為離職的理由。如果他的主人是一位外國人,不精通東方人的方式,他就可能信以為真,以仆人討厭的方式安慰他。這樣的話,他就會真的失去一位好仆人。但是如果他熟悉中國人委婉的方式,除了對他的不幸表示遺憾以外,他不會采取任何行動直到他從另一位仆人那裏得知他不滿意的真正原因。然後他就根據情況作出處理,但是不會揭穿他虛假的苦惱。因為那樣做隻能讓他的仆人“丟麵子”。那樣的話,即使提高工資他也不會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