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的考生要通過政府的三個級別的考試。最低的級別是“秀才”。然後是“舉人”。最後是“進士”。它們有時被比作西方的三個學位:學士、碩士和博士。但是這種對應是沒有根據的。要經過三次考試才能獲得最低等級。這種考試是由各地的縣級政府舉辦的。第二個級別的考試每年舉行一次,是在各省首府舉辦的。最高級別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並且隻在北京舉行。考生要按照順序通過考試,沒有人能夠跳級。想考多少次就可以考多少次。有人為此付出了一生的時間。但是必須按照順序通過考試,而且可以多次參加考試,除非違反了考試規矩。
得到最低級別,他就有資格列在官員的候補名單裏。如果他想獲得更高的職位,就要通過自學或是找老師,繼續學習,在當官之前獲得最高的文學級別。如前所述,許多人為此奮鬥了一生,並以失敗告終。每三年一次在北京舉行的考試中(這是授予最高榮譽的考試)都可以見到幾個老人。在一份名單上我看到一位考生已經86歲了,六位超過了70歲。在另一場考試中,一位考生因為疲勞以及激動過度,死在了考場上。他88歲。他死後被追授了學位,作為對他持之以恒的美德的獎勵。另一種特殊榮譽是皇帝授予擁有美德的部分考生最高學位。這部分考生通過了所有考試,除了最後一場,而且是每三年都參加一次,直到90歲以上!不用說,這種學位對他的仕途已經沒什麼作用了。
關於考試的規則可以寫一長篇文章。政府采取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舞弊和共謀。每場考試中,官員被分成三組。第一組(登記組)負責檢查考生的考試資格,並收取考生寫有虛構名字的密封信封(這個名字是考生自己選取的,用來寫在考卷上)。第二組(監考組)負責搜身。如果在他身上發現一片有字的紙,他就會被立刻趕出考場,永遠不得參加考試。每個考生被關在一間小屋中,帶著幾張紙,寫字的文具和最後一刻才發給他的文章題目。他在那裏可以待20小時,由衛兵監視,看他有沒有和其他人交流。題目都來自儒家經典。考卷交到第三組(閱卷組),他們選出優勝的考生。然後查閱登記員手中信封裏的名字。沒有考上的考生的名字就不知道了。
每個級別的考試都是這樣選題,這樣進行。每三年參加北京考試的人數平均有14,000人,能通過的隻有不到1500人。每一場考試隻有最多百分之十的人得到學位。據說,評判的標準是書法、文體、正統的儒家思想。任何獨立的見解都會受到譴責。前兩項尤其嚴格。一筆錯誤就會讓一個人失去學位。文字工整、文章清楚就會受到欣賞和提升。
既然有這麼多人失敗,幸運的勝利者以及他的家庭就會受到特別的恭喜。這就不是什麼讓人吃驚的事了。他們將舉辦宴會,非常高興。每場考試結束,都會在勝利者以及他們朋友居住地城鎮,張榜公布。一張是這樣寫的:“好消息!王先生非常高興地宣布,他的兒子蒙皇上聖恩,考中第一百六十九名進士。可喜!可賀!”王先生和家人的每一個朋友都要到那裏念一念,相互恭喜。
關於中國的文學,沒有什麼可以多說的。著作繁多,但是價值不高。除了錯誤的宗教思想和迷信的因素,比較好的中國的文章是建立在很高的道德基礎之上的。那些東方作家也許聰明有天賦,但是選題太小,又把它歸結到一個更小的點上,而不是選擇一個大的題目,然後將它發展得更大。他們善於敘述細節。別忘了儒家著作是中國文學的中心、典範,任何對它的偏離對作者都是一種恥辱和危險,中國文學的這種情況也就不會令人驚奇了。中國也有一些優秀的小說,但是大部分都是垃圾,並受到警察的壓製。作者對中國文學的論述有失公允,請讀者明鑒--譯者。
中國人的頭腦中充滿了明智的絕好的格言、古代和現代作者的名言。有一些很像我們的格言。
我列舉一些:
“窮人快樂,富人煩惱。”
“金錢會毀了孩子的聰明;會讓傻孩子更邪惡。”
“忍一時怒氣,享百日太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知過去,可以見未來。”
“富裕從小事開始,貧窮是浪費的結果。”
“十個女人中有九個都嫉妒。”
“誹謗從早傳到晚。隻要不聽就沒有。”
“和官員做朋友,你會變窮;和商人做朋友,你會變富;和和尚做朋友,你將得到募捐信。”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田地不耕,穀倉空;書不讀,孩子變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