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論工藝(1 / 2)

百濟工藝也同新羅和高句麗一樣發展。除了古墳出土的各種金銅裝飾品外,還有留存在日本的佛龕(玉蟲廚子)的裝飾具、正倉院的金銅花形盒子和法隆寺的木製觀音菩薩像的金銅寶冠等,顯示出百濟的優秀工藝技巧。

摘自(朝鮮)《朝鮮通史》上卷第5章第1分冊第189頁

高麗瓷器的另一特征是形狀美觀。高麗人民充分發揮自己卓越的才能,按其用途精心設計器皿的形狀,使之雅致而有情趣。他們仿照石榴、葫蘆、竹筍、香瓜等形狀製成的壺,仿照鴿子製成的硯滴以及仿照昂坐的麒麟製成的香爐蓋等,這些變化無窮的器皿形狀顯示了他們的創造性。高麗人民的創造才能,不僅表現在構思的奇特,還表現在按用途恰到好處地進行設計,使器皿整體勻稱,線條生動,和諧美觀。

高麗瓷器實用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色彩、形狀和花紋有機結合,藝術意境很高。

高麗瓷器包蘊著朝鮮人民高尚的情趣和濃厚的詩意,她作為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無愧在民族文化寶庫中占據著顯要地位。

摘自(朝鮮)《朝鮮通史》上卷第10章第2分冊第416頁

在工藝方麵,隨著佛教觀念的衰退,佛像雕塑和燈籠等佛教藝術形式均失去朝氣,流於公式。而陶瓷工藝反映著儒教觀念,卻開創了不同以前的新的藝術境界。

進入十五世紀,官府的手工業開始有了發展。由於世宗特別關心陶瓷工藝的發展,全國一百三十六個瓷器所和一百八十五個陶器所,都大力進行了陶瓷器生產。

摘自(朝鮮)《朝鮮通史》上卷第16章第2分冊第669—670頁

高麗末期已萌芽的粉裝法,到這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粉裝陶瓷器是一種塗有青瓷釉的瓷器。器麵圖案的畫繪彩雕有各種各樣的手法:有的繪有大方的黑色彩紋,有的點綴無數細碎的花紋,有的則陰刻蓮花紋。粉裝陶瓷器與高麗的青瓷器相比雖有些粗笨,但卻開創了耐人尋味的新的幽美境界。

由於粉裝法能夠掩飾不太潔淨的胎土顏色,因而不夠注重胎土質量,影響了它的實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點,生產了質堅而精細的白瓷器。

在高麗時期,白瓷雖已有一定的基礎,但為青瓷所壓倒,沒能煥發出異彩。而到李朝則有所不同,隨著儒教替代佛教,人們的喜好也有所變化,開始喜愛潔淨、樸素的白瓷器。再則,由於在廣州、楊平、加平、高嶺和驪州等地發現優質胎土,而國家的儀式也大都使用白瓷器,因而全國各地瓷器所都大量生產白瓷器。於是白瓷器的技術和藝術得到迅速發展。

李朝陶瓷工人從白色中創造出純白、灰白、乳白、青白等多種美妙的色彩,發現了柔和而又深沉之美。在器皿的形狀上,則高度發展了看來有些單調卻給人以恬靜之感的造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