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論建築(1 / 2)

高句麗建築遺址的特點是,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布局均衡。在規模方麵具有代表性的安鶴宮遺址的大建築群,同皇龍寺和百濟的彌勒寺遺址一起,都顯示出三國時期建築技術的發展。

安鶴宮遺址的大建築群,由許多長達五十米的大建築物秩序井然地排列成方形。在六世紀,曆經十六年的時間建成的皇龍寺建築群中,金堂是一個前麵長約五十米的大建築物。彌勒寺址也是麵積達九千二百餘坪的龐大建築。這些大建築都反映出三國時期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和建設技術。

摘自(朝鮮)《朝鮮通史》上卷第5章第1分冊第181頁

三國在建築方麵也具有許多共同點。隨著建築規模日益龐大,多梁式建築有了發展,枓栱的用法也多種多樣,並出現曲線屋頂、飛簷以及顯得莊重的中脹型柱(恩塔西斯)。

三國間建築技術的交流也很活躍。新羅的工匠參加過百濟彌勒寺的建築,而新羅皇龍寺九層塔是由百濟工匠阿非知修建的。

三國的優秀建築技術曾傳到日本。百濟早已把工藝家和畫家派到日本,六世紀後半期又派去成批的寺廟建築家和美術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577年派去造佛工和寺院建築工;588年派去寺院建築工太良未太和文賈古子、露盤博士白昧淳、瓦博士麻奈父奴、陽貴文和昔麻帝彌、畫工白加等人。

這些都雄辯地證明百濟的技術對古代日本的建築和美術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摘自(朝鮮)《朝鮮通史》上卷第5章第1分冊第183—184頁

佛國寺建於752年,保存到現在的隻是石造建築物的一部分。石窟庵也是同時期建築的。

寺院建築方麵,全羅北道金堤郡有一座在十七世紀初葉重建的金山寺彌勒殿(1626年),這座建築物因是我國唯一現存的三層法堂而著稱,而金山寺則因935年甄萱被其子神劍幽禁於此而出名。1643年重建的全羅南道求禮的華嚴寺覺皇殿,是我國現存寺院建築中最大的建築。這個時期重建的法住寺捌相殿(忠清北道報恩郡,1624年)是很珍貴的文化遺物,它是我國僅有的五層木塔。這座高塔屬於紀念性建築,聳立在巨大台基上,給人以莊重安然之感。這個時期城郭的補充建築應該提及的是平壤的大同門和練光亭(1670年)。練光亭本來是平壤城東側的將台,戰時則作為軍事指揮處。這座建築平麵為“”字型,柱子有圓有方,樓底台基有層壁有敞開麵,屋頂有大有小,如此等等,多種變化交錯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我國樓閣建築藝術的卓越。

摘自(朝鮮)《朝鮮通史》上卷第17章第3分冊第735頁

尼泊爾的藝術與建築,象它的文化一樣,從古迄今一直是第一流的。它們顯出自己的風格,但其中也不時滲入一點外國的風格。中國的藝術具有鮮明的尼泊爾藝術和建築的特征。多層寶塔和古式屋頂起源於尼泊爾,由此傳入西藏和中國。尼泊爾的藝術大師阿尼科在13世紀到達中國的忽必烈朝廷,把他的藝術風格傳入北京,並由此傳播到東亞中部。他的銅雕像、絹畫和在西藏營造的金瓦寺都是非常出名的。

摘自(尼泊爾)N.B.塔帕、D.P.塔帕《尼泊爾地理》第87頁

德裏的胡馬雍皇陵是阿克巴年代莫臥兒風格發展中一個突出的裏程碑。它是胡馬雍的寡後哈吉·貝古姆建造的,是米拉克·米爾紮·吉亞斯設計和督建的。”墓地坐落在一個大花園的中央,陵墓則高聳在一塊占地一百五十六尺見方的大平台上。圓頂的設計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別引人入勝。在印度建築中,至少在其完美的形式中,我們初次看到了雙層圓頂的顯著優點。這是一種在西亞相當長時期以來所施行的圓頂建築體係,它在陵墓中的應用,證明胡馬雍皇陵的建築者曾經參與過波斯的建築實踐。圓頂是由兩個單獨的拱頂組成的,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上下之間留有間隙;外層拱頂支撐著白色大理石外殼,內層則形成覆蓋下麵墓室的穹窿。

摘自(巴基斯坦)I.H.庫雷希《巴基斯坦簡史》第3卷第15章317頁

印度河的建築和一般技術有一些獨特之處,不是模仿象蘇麥爾那樣一些大規模的城市文化。

摘自(印度)D.D高善必《印度古代文化與文明史綱》第3章第64頁

朱羅藝術以宏偉為特征。巨大的建築飾以細致的雕刻,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和無限的苦心。正如弗格森十分恰當地說過的,朱羅藝術家象巨人一樣地構思,又象珠寶匠一樣地精雕細刻。一種新的發展正在朱羅藝術中慢慢地形成,它注定要改變後代的達羅毗荼建築。這就是給廟宇的圍欄加一個叫做戈浦蘭姆的高大的入口。逐漸地,戈浦蘭姆增多並擴大了,它們象廟宇本身一樣,由許多重迭的層樓組成。到最後,大型戈浦蘭姆(有時數目很多)由於它們高聳入雲和裝飾豐富,達到了俯視一切的地位,而中央神龕由於不及戈浦蘭姆堂皇,便顯得相形見絀了。例如昆巴科南的戈浦蘭姆本身是十分壯觀的建築物,但它使主要神龕顯得如此地黯淡無光,以致整個建築不能象理想的那麼令人喜歡和那麼具有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