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百姓抗英(1 / 1)

一八四一年五月三十日,以三元裏村為代表的廣州北郊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人民自發的反侵略鬥爭。從軍事角度來總結,有其特點和意義。

三元裏義勇隊伍的抗英戰鬥,從英軍方麵看,它是廣州戰役的一部分,是五月二十五日廣州城北高地爭奪戰的繼續。三元裏人民掀起的抗英戰鬥,是中國人民對入侵者的抗擊。因此,這是中國人民第一次反對西方入侵的武裝鬥爭。

三元裏抗英是人民自發奮起戰鬥,因此沒有正式的組織,也沒有固定的組織製度,甚至也沒有名稱。參加抗英鬥爭的人通稱為義民,從各村挑選出來參加戰鬥的,則稱為“義男”或“壯勇”。由各鄉義勇結集起來組成的抗英隊伍沒有稱號,曆史上為了標示它,稱它為“義勇隊伍”,實際也不是為其命名。三元裏義勇隊伍的發起者為恩洲社學,社址在南海縣恩洲堡澳口(今廣州市區),由南海十八村組成。

英軍登陸進攻北門外炮台的時候,正路過恩洲社學區,英軍沿途騷擾社學首當其衝。恩洲堡是英軍入侵時受害時間最早、受害程度最深的地區,所以恩洲堡義勇出動抗英的時間也比較早。在三元裏抗英以前,恩洲社學義勇就曾和“機房仔”(紡織工人)在西炮台同英軍打過仗。五月二十八日,英軍走出四方炮台到三元裏騷擾時,菜農韋紹光首受其害,並手刃作惡多端的英軍數人。隨後,韋紹光等三元裏村民請求恩洲社學援助抗英,該社首事梁廷棟為更多地尋求支援,便號召城北各社學起兵抗英。

廣州北郊抗英義勇,無論一百零三鄉的總隊伍還是各鄉的分隊伍,基本上都是由社學組織領導的,掌控各社學的主要人物則為當地的地主、鄉紳。因此,無論總隊和分隊的抗英義勇,基本上都在地主、鄉紳的掌握之下,身處下層的群眾僅有個別人起到了一些組織和領導作用,菜農韋紹光和綽號“定拳長”的顏浩長相對來說比較有名。這兩個人不僅打仗英勇,在群眾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可能在義勇中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