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戰勝黑暗迎來黎明(2)(1 / 3)

9月24日,錦州範漢傑電蔣求援,蔣介石才召衛立煌於到南京開會,迫令衛立煌由沈陽出兵支援錦州,衛仍然拒絕接受。最後,蔣介石決定空運49軍到錦州增援(運到2個團,9月28日機場被解放軍炮火封鎖,空運中斷),另一方麵仍強要衛由沈陽向沈錦線攻擊前進,並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沈陽督戰執行蔣的命令。顧祝同在沈陽期間,曾一再召集東北將領會議,要衛出兵沿沈錦路前進解錦州之圍,衛仍堅決反對執行這項命令,認為有全軍覆滅的危險,並與顧多次爭吵。衛賭咒發誓說:“出了遼西一定會全軍覆沒,你不信我同你畫個十字(畫押的意思)。”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提出:乘東北解放軍主力攻擊錦州時,將沈陽主力一氣撤至營口地區。衛立煌認為如不能照他的意見辦時,可以實行這一方案。而顧祝同未得蔣介石同意也決不敢同意撤至營口。最後,顧祝同見要衛立煌出兵遼西仍無希望,隻好回南京向蔣介石彙報說東北負責將領不服從命令,不願意打仗。

蔣介石得到顧祝同的彙報後非常憤怒,於10月2日飛抵沈陽,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從華北和山東海運葫蘆島7個師(華北林偉儔的第62軍3個師、黃翔的第92軍1個師、羅奇的獨立第95師、煙台王伯勳的第39軍2個師),加上葫蘆島闕漢騫的第54軍4個師,共計4個軍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華北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以沈陽地區的5個軍11個師(潘裕昆的新1軍2個師、李濤的新6軍2個師、龍天武的新3軍3個師、向鳳武的第71軍3個師、鄭庭芨的第49軍1個師)和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準備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晚間,蔣介石又召集師長以上將領會餐,蔣發表講話說:“我這次來沈陽是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現在東北共匪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機會。我相信你們能夠發揮過去作戰的精神,和關內國軍協同一致動作,一定可以成功的。關於空軍的協助、後勤的補給,周總司令、郭總司令已經同你們準備好了。萬一你們這次不能打出去,那麼,來生再見。”

在沈陽,蔣介石還單獨接見了廖耀湘。蔣對廖說:“這次沈陽軍隊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個人是問。”廖表示:“我決心執行總統的命令,立即行動。”但廖耀湘不明白,為什麼蔣介石在5月初就決心撤退沈陽主力以避免決戰,而現在又為什麼下這麼大的決心要與東北共軍決戰?就把問題提出,請教蔣介石。蔣告訴廖:“這是從戰略全局考慮的。在撤退東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給東北共軍一個大打擊,一定要來一次決戰,否則華北就有問題,將來有機會我再同你講。當大將,一定要顧慮全局,你應該顧慮到整個局勢,好好努力完成這一次任務。”隨後,蔣介石又接見了幾位軍政要員,3日即匆匆離開沈陽。

就在蔣介石飛抵沈陽的同一天,即10月2日清晨,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列車到達鄭家屯以西。這時,林彪得到報告,在葫蘆島,敵軍新來了4個師。林彪擔心錦州未攻下便受到沈陽、錦西、葫蘆島三方援敵夾擊,到時部隊油料耗盡,大量汽車、坦克、重炮撤不走,將陷入危局。於是,他命令列車暫停前進,當晚給中央軍委發去特急電報表示:“……在戰鬥未解決之前,敵必在錦西葫蘆島地區留下一兩個師守備,抽出五六個師的兵力,采取集團行動向錦州推進。我阻援部隊不一定能堵住該敵,則該敵可能與守敵會合。在兩錦間敵陣地間隙不過五六十裏,無隙可圖。錦州如能迅速攻下,則仍以攻錦州為好……目前如攻長春,則較6月間準備攻長春時的把握大為增加。”林彪簽發這一電報後,攻錦部隊仍按原部署繼續向錦州推進,東總列車亦於深夜繼續南進。

10月3日清晨,林彪與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緊急磋商。林彪說:“隻準備了一桌菜,突然來了兩桌客,怎麼辦?”羅、劉建議仍然按原部署攻打錦州。林彪考慮了一會,命秘書把電報追回來,但電報已於淩晨4時發出。林、羅、劉三人便於上午9時重新給軍委發電表示:“我們擬仍攻錦州。”10月4日晨6時,毛澤東複電表示:“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在此之前我們與你們之間的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

10月5日,東野“前指”到達位於錦州西北、距錦州30多裏的牛屯。林彪察看了地形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擬定了總攻錦州和打援的具體作戰方案:以第2、第3縱隊和第6縱隊之第17師,以及炮兵縱隊主力和坦克營,組成北突擊集團,由第3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由城北向南突擊;以第7、第9縱隊及一部分炮兵,組成南突擊集團,由第7縱隊司令員鄧華指揮,從城南向北突擊;以第8縱隊及第1縱隊炮兵團,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第8縱隊司令員段蘇權指揮,從城東向西突擊;以第4、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位於打漁山、塔山和虹螺蜆一線,由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阻擊葫蘆島和錦西方向的援敵;以萬毅第5縱隊、黃永勝第6縱隊(欠第17師)、梁興初第10縱隊(附第1縱隊第3師),位於新民以西、以北地區,堵擊由沈陽出援的敵“西進兵團”;李天佑率第1縱隊(欠第3師)位於錦州和塔山之間的高橋,作為戰役總預備隊,既可北攻錦州,也可南援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