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2 / 3)

太空科學展覽廳:觀眾進入太空科學展覽廳後,首先會見到與實物同樣大小的英國南部石柱群一角的模型,這個展覽區設有特技效果放映機,模擬仲夏破曉時分在石柱群內看到太陽在腳跟石後升起的情景。而在這個展覽區的另一角,觀眾可利用中國古代的璿璣模型來辨認星空。

科幻小說展覽區:這個展覽區將人類在文學、藝術和電影上對漫遊太空的幻想展示出來。觀眾可選看影碟節目,一睹曾在科幻小說或電影情節中出現的外星人。另一件電腦展品,是讓觀眾根據其他行星的獨特物理狀況,找出能適應該特殊環境的外星生物的模樣。

早期火箭展覽區:這個展覽區依次展示火箭早期發展的情況,概述火箭由最早的推進器發展至能夠擺脫地心吸力的液體燃料火箭的過程。觀眾可透過操作展品體驗螺旋槳推進器和火箭引擎運作原理的相異之處,觀眾亦可從影碟節目中回顧現代火箭技術的先驅和他們的重大發現、發展的裏程碑。

香港太空館每年製作兩出多媒體的天象節目,並精選國外出色的全天域電影在館內播放。展覽廳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地下的太空科學展覽廳和一樓的天文展覽廳。香港太空館每年舉辦不少推廣活動:包括每月星空巡禮、天文快樂時光、趣味實驗班、天文比賽、天文講座、天文電影欣賞等。而內容豐富的太空館網頁,更是獲取觀星資料、基礎天文知識、最新天文信息和教學資源的好地方。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位於灣仔海灣,於1988年開幕,經過多次擴建,其中也包括填海造地,它已經成為亞洲貿易活動與國際會議重要舉辦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簡稱會展中心,有大小型展覽廳、會議廳、演講廳和會議室。除了大小不同展覽會議,會展中心也經常舉辦文教娛樂活動,例如張學友連續30場演唱會、英國國家芭蕾舞蹈團、迪士尼冰上彙演以及每年百場以上電影首映。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典禮受到全球矚目,大典舉行地點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

香港會展中心新落成的新翼,是舊會議展覽中心的延伸,

它的設計如同一隻向天空展翅飛翔的巨鳥,全現代化的外形由鋁金屬與玻璃兩種物料結合,它成為觀光客留影拍照的新地點。整個展覽中心麵積寬廣,大片落地玻璃正對著灣仔碼頭,景色迷人,這裏經常舉辦些商業會談、流行展覽、服裝秀等,吸引許多廠商及愛好流行信息的民眾來此參加。

除了作大型會議及展覽用途之外,這裏還有酒店兩間、辦公大樓和豪華公寓各一幢。而它的新翼由填海擴建而成,內附大禮堂及大展廳數個,分布於三層建築之中,是世界最大展覽館之一。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全館麵積約34200平方米,是由具有百年曆史的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

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前身舊鯉魚門炮台,是一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一個重要戰場。今天,炮台已改建為博物館,保存和展示香港六百年的海防曆史。

鯉魚門地區控製維多利亞港東麵入口,位居要衝。英軍早在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由於疫症流行,不少駐兵病死,該兵營遂被棄置。在其後的40年間,軍部雖多次計劃在鯉魚門興建炮台,但遲遲沒有落實。

及至1885年,為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英軍乃決定在鯉魚門水道南麵的岬角修築鯉魚門炮台。堡壘是整個防衛體係的核心,由英國皇家工程兵設計和建造。他們首先從鯉魚門岬角的最高點移走麵積達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後建造十八間地下室,辟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最後再填回泥土,將堡壘完全隱閉起來。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壘中央建有露天廣場,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壘內配備兩門六英寸後裝“隱沒式”大炮,四周並建有壕溝。英軍另於堡壘附近修築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布於岬角上。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1890年,英軍更在岬角海邊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武器。

可是,在隨後的三十多年間,香港並沒受到攻擊,鯉魚門的海防武器一直無用武之地。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於武器技術的改進以及其他新炮台相繼落成,鯉魚門炮台在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遂逐漸減退。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在占領新界及九龍後,英軍即加強鯉魚門的防衛,防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守軍雖曾多次擊退日軍的偷襲,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月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