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第427窟中的三身佛是敦煌彩塑中最高大的一佛二菩薩的三組佛像。佛身高4.25米,菩薩身高3.62米。這三組佛像塑在主室中心柱人字披下,每佛左右各塑脅侍菩薩。三組一佛二菩薩形成三佛鼎立布局。佛像頭大,腿短,頸粗,額寬,頤滿,頭微俯,臉部扁平,鼻直唇厚,眼下視。佛身著紫紅色通肩袈裟菩薩著天衣長裙。衣裙上彩繪精美的花紋圖案。佩戴手鐲、瓔珞、臂釧,珠光寶氣,顯得高貴華關。
在敦煌莫高窟塑像中,塑造的佛弟子形象主要是大弟子迦葉和小弟子阿難。佛為坐像,左邊是迦葉,右邊是阿難。所有的迦葉和阿難,在不同的時代,給我們留下了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藝術風格的造像。
隋代第419窟的阿難是一位少年阿難。圓臉方額,細眉大眼,直鼻厚唇,麵龐流露出內在的淳樸和濃厚的稚氣。身披綠色袈裟,雙手斜捧桃形小缽,謙誠恭敬地立在怫的身旁。
419窟的老迦葉與少年阿難是一個鮮明的對照。方臉大耳,滿麵皺紋,嘻笑露齒,鼻翼兩側肌肉鬆弛,兩眼深陷,目光衰退,不辭辛苦,飽嚐風霜。表現了一個遊方說法、隨機應變、終身苦修的老迦葉形象。
四大天王像也是莫高窟彩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四大天王在佛教裏被稱作“護世四天王”。在隋代第427窟中,古代匠師誇張了天王的頭部及上身軀幹,使之腰圓背厚,胸鼓腹隆,顯得頂天立地,神情威嚴。頭戴花冠,身穿戰裙,甲胄嚴整,披巾貼身,身軀魁偉,健壯剽悍,足著高靴,腳踩地神,表現出一副不怕一切的威勢。
金剛力士是天王身邊常配的力士。他們手持金剛杵護法,在第427窟中,赤腿光足雙腳五趾分開,兩腿粗壯,肌肉凸起,筋脈暴脹,趾關節粗大,身軀粗壯。這二位力士頭戴寶冠,耳飾垂肩,裸上身,披長巾,腰束戰裙,昂首怒目,執肘握拳,咬牙切齒、作怒吼狀。古代匠師們用塊麵來表現骨骼和肌肉用力時的起伏轉折,加上咬牙切齒,怒目而視的表情,把力士的雄猛、強暴、放縱不羈的特性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壁畫藝術
1、佛像畫(尊像畫)
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畫仍以本生故事為主體,說法圖逐漸為發展起來的經變畫所代替,單身菩薩像出現並逐漸增多,圖案紋樣畫更加富麗多彩。
第420窟就是隋代洞窟,東壁門上的釋迦牟尼說法圖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怫居中,結跏趺坐於金剛寶座上,作說法相,左有觀世音菩薩,右有大勢至菩薩,十大弟子分離在佛和菩薩的身後。此圖共畫佛陀、菩薩、弟子十三身。繪全十大弟子是隋代說法圖的一大特點。人物造型和彩塑造型相一致。
在隋代第303窟的北壁千佛圖案中,還有一幅二佛說法圖。
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均一腿平放,一腿曲抬,手作說法印,坐於雙獅座上,二佛身後各有捧著蓮花的供養菩薩,二佛兩側各有一身手持蓮花的脅侍菩薩。圖形有了新的特點,多寶塔畫成佛龕形,風格,四周的小千佛仍沿用西域暈染法色彩變色後的小字臉。
隋代單身菩薩像逐漸增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第394窟和第276窟。西壁佛龕兩側中間各畫一身脅侍菩薩。南側的觀音菩薩,臉形方圓,彎眉細眼,大耳垂肩,頭有桃形三色圓光,戴三珠寶冠,披天衣,露前胸,係長裙,赤足踩大蓮座,左手提淨瓶於腰下,右手舉火焰寶珠,身邊有蓮枝攀繞。
在276窟中,迦葉身旁有一尊觀音菩薩像,臉形豐圓,彎眉細眼,棱鼻厚唇,唇邊有蝌蚪式小胡子。頭有三色圓光,戴化佛寶冠。
露前胸,披天衣,係長裙,配飾有項圈、手鐲、臂釧、瓔珞、流蘇。赤足踩大蓮花,右手舉柳枝於肩下,左手持淨瓶於胸前。此觀音菩薩的224造型已有變化,身材修長,臉形豐圓,神態也比較慈祥,衣飾華麗,已脫離隋代風格,向唐代菩薩過渡。
供養菩薩在隋前期和彩塑造型的風格相一致。頭大身短,麵相豐圓,肩寬腹圓,體態健美。在繪畫技藝上,肉體用中原式暈染。第420窟的六身供養菩薩就具有這種特點。
第402窟是隋晚期的洞窟。供養菩薩的造型已有明顯的變化,臉形長圓,彎眉細眼,棱鼻厚唇。菩薩的衣飾華麗,色彩鮮豔。
隋代已不采用單幅畫的形式,完全用橫列的手卷式的連環畫出現。故事分段更細,表現也更為複雜,背景的山水樹木屋宇,尤富於裝飾的情趣。所用的顏色,以青、綠、白、棕為主。
2、本生故事畫
隋代419窟中的《須達拿太子施象》就是長卷連環畫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