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涼時期的敦煌地區
李杲,字玄盛,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漢代李廣的第十六代孫。呂光末年,段業據張掖,自稱涼州牧,以李杲為效穀(今甘肅敦煌市西)令,後為敦煌太守。段業繼稱涼王後,其部下索嗣擬奪取敦煌太守位,被李杲挫敗。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涼晉昌太守唐瑤,聯合敦煌、酒泉、涼興、建康、祁連和晉昌六郡,公推李杲為冠軍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沙州刺史,並建元庚子,定都敦煌,建立西涼國。當時敦煌“郡大眾殷,製禦西域,管轄萬裏”,“一時於闐致玉,鄯善前部王遣使貢其方物”。李杲分封官吏,攻取了玉門關以西諸地,並廣田積穀,以為東伐之資。敦煌成為河西走廊西部割據政權的政治中心之一。
西涼政權作為一個漢族人建立的政權,其中原文化影響極大。李杲曾在敦煌起設學校,增高門學生500人。且李杲本人就是一個擅長文學的政治家,其賦在五涼文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西涼政權建立後,李杲首先擴其疆域,在原有敦煌郡的基礎上,逐漸占領了東自建康、西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地區。所轄郡11個:西海(今居延地)、建康、涼寧(今甘肅金塔縣)、祁連(今甘肅臨澤縣)、酒泉、會稽(今甘肅玉門市境內)、晉昌(今甘肅玉門鎮西)、涼興、廣夏(今甘肅安西踏實)、敦煌、高昌等,約有28個縣。另又置武威、武興、張掖三個僑置郡(均在今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但當時李杲長時期實際所控製的郡縣不過酒泉、敦煌、安西諸地,所以言“地狹民少”。
李磊所建西涼政權畢竟是一個漢族政權,所以他對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仍奉表稱臣,多次表達他為恢複晉室的統一事業願做貢獻的決心。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李杲派舍人黃始、梁興等人帶著他給晉王朝皇帝的表章,去東都建康(今江蘇江寧縣南),用竇融、張軌治理河西,威鎮關西的故事,表示他對晉王朝的忠誠,以求得晉王朝對他所建西涼政權的承認,敦促晉王朝北伐西征。因沒有得到朝廷的明確答複,遂於第二年又派遣法全和尚為使者,再入建康奉表以求,以“忘寢與食、思濟黎庶、以崇國憲、全製一方”的情感,進一步表達他的心願。
鑒於當時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境內數經戰亂,地廣人稀”的狀況,急需補充人力資源,以恢複生產,安定民心。李晶發出號令,動員流民歸田,行事農桑。李晶親自深入到農村勸導農民種好莊稼,使“百姓蒙賴”。一時間戰亂時出逃於武威、張掖等地的流民7000餘戶返回敦煌。同時他又組織了在玉門關、陽關附近地區的屯田,采取“寓兵於農”的發展生產措施廣田積穀,為東伐之資”,積極為統一河西走廊作準備工作。
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李為了抗禦北涼王沮渠蒙遜的不斷騷擾,采納部僚意見,遷都酒泉,並上書東晉王朝。先是,苻堅曾遷江漢人萬餘戶於敦煌,中州人也遷來7000餘戶,當時張掖、武威以東,西遷敦煌者亦有數千戶。李晟既遷酒泉,這些人戶大部分隨遷於酒泉郡,分南人5000戶置會稽郡,中州人5000戶置廣夏郡,餘13000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可見當時敦煌的人口數量,是敦煌曆史上少有的高峰時期之一。
李杲遷都於酒泉後,敦煌地區由他的三子李讓鎮守,並派他的同母弟宋繇輔佐。李晶臨行酒泉時勸誡李讓此郡世篤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時,海內猶稱之,況複今日。實是名郡……吾臨《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晉書》涼武昭芏李玄盛傳附李士業傳蒞五年,兵難騷動,未得休眾息役,惠康士庶……”要求李讓以“惠政”來彌補自己給敦煌百姓帶來的征戰和徭役。
李杲西涼政權遷都酒泉後,積極整軍修武,勵精圖治。修築了敦煌舊塞東西二圍,以防北虜,同時為了防止當時建都張掖的北涼沮渠蒙遜的騷擾和進攻,修築了西南二圍。從而使北涼雖數次用兵,企圖消滅西涼,均未得逞。雙方隻得於西涼建初六年(公元410年),訂立盟約,宣布停戰罷兵。自此,西涼國勢日益強盛,百姓樂業,國內安富,曾出現了一度的升平盛世的景象。李磊知人善任,虛衿下士,廣招英俊。當時“為群雄所奉,纖起霸圖,兵無血刃,坐定千裏”,在治理國家方麵,不愧為一個胸懷大誌的政治家。
西涼建初十三年(公元417年),李晶病卒,享年65歲。死後諡為“涼武昭王”。同年,其子李歆繼位,東晉王朝封其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護羌校尉、酒泉公”。當李杲初起時,“謂張氏之業,指期而成;河西十郡,歲月而一。既而禿發得檀人據姑臧,沮渠蒙遜基宇稍廣”,李晶雖有大誌,但步騎兵含計僅有三萬人,軍事力量較虛弱,不但不能如願,旦時為北涼所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