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社會形態(1)(2 / 3)

總括起來,封建經濟主要特點有三:(一)封建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二)在封建經濟中,地主據有土地,農奴由地主方麵領種土地,農奴自己要有生產手段(農具、牲畜等)去耕種土地;(三)地主把農奴固定於土地上,使農奴沒有行動自由,使他們個人屬於地主自己。地主對農奴實行經濟以外的強製,農奴在法律上是不獨立的毫無權力的。

摘自杜民《資本主義前的社會》徐懋庸何幹之等編《社會科學基礎教程》新生書店1946年版第14—15頁

(第二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社會是個半殖民地的社會,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樣,半殖民地的社會問題的內容,和先進國的社會問題,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假使忽略了這個特征,就不能了解中國的社會問題,還會貽誤中國改造的前途,這是應當注意的。

摘自李鶴鳴《社會之基礎知識》新生命書局1929年版第85頁

中國現在的社會形態,……仍然停滯在一種半封建的農業的生產階級上,而且這種半封建的農業的生產形態——即前資本主義的生產形態——又正要脫去封建的外衣,開始踏入產業革命的行程,則同時卻又趨向一種否定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前途。再換別的話說,就是從一個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通過一種未成熟的半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的階級,以勞動者與農民的解放為基礎,而急轉直下的走入革命的變革時期的一個過渡的社會形態。

摘自傅築夫《中國社會問題之理論與實際》百城書局1931年版第334頁

帝國主義侵入中國,握住中國的經濟命脈,設立新式的工廠。中國人自己,除各地開設有許多工場作坊外,也設立各種近代式工廠。帝國主義,土著資本主義,商業資本,同時又不斷地破壞農村經濟。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的封建關係,不但不會純粹,而且也不是全盤的時代了。

摘自伯虎《中國經濟的性質》(1931年5月)《布爾塞維克》第4卷第2期

支配中國不隻一個帝國主義,而是國際帝國主義。“經濟的政治的統治操在帝國主義手裏……但名義上,這些國家是獨立的,自由的……”,是半殖民地國家的特質,也是中國經濟半殖民地性的特質。

中國封建製度雖然在崩壞中,可是誰也不能否認封建勢力至今還有極大的支配作用。軍閥混戰,割據局麵,地主榨取,高利貸剝削,這些都是封建勢力變本加厲的現象。

固然,我們不能忽視近代產業的發展,特別在南北大都市,近代工場的確很有可觀,可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殘餘的雙重榨取之下,民族工業隻有輾轉的衰微,停滯,沒落的過程之中。

半封建性半殖民地性是中國經濟的特點,這種社會可以叫做:“半殖民地化的半封建社會。”

摘自杜魯人《中國經濟讀本》(節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資料選輯)》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13—814頁

中國被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的轟擊,破壞了封建製度的自然性(閉關性)。在最初的時候,封建的統治勢力,是經過一度的反抗。商品進口額中,軍火品占其大量,國內各地,如北京,天津,南京,武漢,福州,以至於四川等處軍械廠的設立,一方麵固然是新式資本主義的經濟,另一方麵卻是舊封建勢力的反抗表示。因為這裏包含的本身矛盾以及資本主義國軍,政,經,各種勢力的順利的攻入中國,終久使中國經濟起了資本主義化。官辦企業的興起,就是這種資本主義化的有係統的開始。官辦繼以商辦,資本主義的企業,就接踵起。民族資本的基礎,就漸漸積疊起來。到歐洲大戰時期中,民族工業就“打下了”基礎。在政治上,民族資產階級,“自為”的表現,就特別深入(五四是它一個大表現)。到這時為止,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任何討論中國經濟問題者,所沒有否認過的。

這裏應當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帝國主義在華經濟在中國全部中所處的地位。它是支配中國經濟的,它是統治中國經濟的。帝國主義之統治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在國際經濟範圍上,中國變成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受帝國主義支配,而且還因為帝國主義在華經濟的特殊經濟,它在中國經濟內部,起著支配的作用,帝國主義的銀行,交通企業,及其他工業,就在中國銀行界中,交通事業中,及其他工業中,直接起著支配的作用,以至於獨占的作用。它又經過商業資本,高利貸信用資本,借款,特權,及其他方式,支配著中國的財政,手工業,和農業。這種帝國主義式的支配,是不能和民族資本主義的支配,“一視同仁”的。它們是性質不同的東西。

摘自方亦如《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第1期193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