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239頁
人類社會是建築在物質的基礎上。人類決不能從虛無縹緲的精神現象中找出維持生活的因素來,也不能用“辟穀”的道術斷絕飲食,延續它的生命,必須不斷地設法擴大它的物質生活的範圍,加強它的物質生活的基礎。假使這種努力停止了,社會就隻好宣告退化,以至破滅。……人類社會變動必定是先由物質生活的變動引起的。物質生活一有了變化,各種的精神生活才會發生變化。所以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張本,決定社會的性質的,不是人的精神,而是現實的物質。
摘自李平心《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序論》(1930年)《平心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卷第62—63頁
社會是不斷地呈出矛盾的。原始的人類社會沒有階級的分劃,但是人類卻時時刻刻在同自然鬥爭。往後社會階級分化了,於是有階級和階級的衝突,反映到社會意識方麵,也呈出急遽的矛盾現象。當社會的生產力發達到了某一個階段而舊的生產關係不能同它適應的時候,就會引起一個總的矛盾,即是生產力同生產關係矛盾,這種矛盾形式同時亦會表現於人類的社會意識方麵——政治,法律,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
摘自李平心《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序論》(1930年)《平心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卷第61頁
有人說社會現象比較複雜而富有變動性,又有人說社會現象是有人的意誌參加進去的,所以因果規律無法存在,這說法在表麵上看來似乎是可以成立的,其實前者隻是表示出社會規律的不易把握,並不能便否定了它的存在。後者雖然是社會現象具有的一個特質,而且還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但這隻是說明了人的意誌對於社會現象,可能起著作用,但還不是說起著最後的決定作用。很顯然,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是離開入的意誌在獨立地依著自我的規律向前發展著,並不因人的意誌而稍有改變的。
摘自李平心《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1939年10月)《平心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2卷第333—334頁
社會的停滯不進,總的原因是由於貧弱的生產力受著現存的固執的生產關係的桎梏,使它不能進步,因而社會的生產不能擴大其範圍,所生產的僅夠勉強維持社會的生活。社會沒有剩餘的生產物積蓄起來,文化當然不能進步。所以在這時候,社會的一切現象都陷於滯澀的狀態。那種進取的精神和活潑的氣象為頑固的社會關係所遏抑住了。大家的心理隻是苟安,保守,厭惡新的事物。即使偶然有人有什麼科學的技術的發見和改良,也為社會所不容,社會不但不促進生產方法的改良,而且在習慣上思想上阻遏它的進步,試想這個社會的生產如何會發展呢?
摘自李聖銳《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195頁
社會既然是一個變動的過程,在各種社會現象之間就找不出靜止的永存的均衡和統一法則來。所以整個的社會隻是一個含有無限的矛盾性的活動體係。人類社會不獨要不斷地同自然鬥爭,發生“外部的矛盾”,而且它本身所含的內在矛盾性在那裏時刻演出種種的社會活動現象來。
摘自李聖銳《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137頁
如果我們拿社會比之於一部機器,我們顯然看見社會的諸組成分子是同機器的組成分子一樣,有一種相互的聯係的。……事實上,社會是一個現實的整體,這就是說,社會的諸組成分子之間不惟是互相關聯,而且是互相影響的。社會的組織和構造縱然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則的,但在它們之間卻要發生一種互動的關係。生產技術雖然能決定一切社會的形態,但同時別的生活形態,也能影響到物質的生活,譬如政治製度雖然要受著社會的生產形態的規定,但反過來政治製度在某種情況之下,亦能影響到生產的發展。
摘自李聖銳《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117—120頁
人類社會決不是偶然結合起來的,也不是建築在不可思議的心靈現象上。它在人類脫離動物的生活以後,就已逐漸顯示它的特質。
成立人類社會有兩個主要的條件:第一是自然界,第二就是人的勞動。不待說,自然界是一切生物的環境,決不是人類獨有的。然則除了自然界以外,使人類同動物發生分野的唯一界標,豈不是勞動麼?所以勞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條件,乃是毫無疑義的。
所謂勞動,就是人類同自然鬥爭並且和自然交換物質和能力的過程。
摘自李聖銳《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62頁
社會是人類社會在同自然鬥爭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永恒的勞動關係的最大的現實總和。
摘自李聖銳(平心)《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光華書局1932年版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