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十分關注孩童的教育問題。他發現當時沒有一本典籍是關於教化孩子的,覺得如果一個人在幼時就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那以後還怎麼成才呢?於是,就寫出了一本童蒙教化的著作,起名為《童蒙須知》。
《童蒙須知》分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楔子、雜細事宜等目,對兒童生活起居、學習、道德行為禮節等均作了詳細規定。對此,朱熹說:
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今逐目條列,名曰童蒙須知。若其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自有聖賢典訓,昭然可考。當次第曉達,茲不複詳著雲。
朱熹認為,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不能衣冠不整,否則長大了也不會形成好的習慣,在外則會被笑話父母沒有好家教。在書中,朱熹嚴格地對古代孩童的標準裝束作了詳細的規定:
對一個人來說,身體外表的端正清潔是最重要的。自冠巾、衣服、鞋襪都需要細心愛護,令它們潔淨整齊。我家的先人常常告誡我們說,男子的裝束有三緊,也就是頭緊、腰緊、腳緊。
頭,指的就是頭巾。對未成年還沒有加冠的男孩來說,則是發髻總角。腰,指的就是束腰的帶子,腳則指的是鞋襪。
身上的這三處裝束一定要細心穿戴好,不能懈怠寬慢,連穿衣服都太過隨意的人行為也會放浪形骸,會被人看輕的。每次著裝之後都要對自己檢查一番,提整襟領,整理兩衽和紐帶,不要有遺漏。
穿戴整齊隻是第一步,然後就是要保持衣服的潔淨:在吃飯喝水的時候也要留心衣服,不要讓它有汙跡和損壞。行走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讓它濺上汙漬或者被破壞。脫掉衣服的時候,要把它整齊折疊後放在衣箱之中。
如果不把衣服隨意亂丟亂放,衣服就不會染上灰塵和髒汙,還能容易找到不會丟失。衣服穿久了自然會髒,所以衣物要勤洗,把破的地方縫補上。即使全是補丁也沒關係,整體幹淨最重要。
在洗臉的時候,要找毛巾遮住衣領並卷起兩袖,不要把它們弄濕了。如果要勞作,就把寬袍大袖的衣服收起來換上短一些的便裝,但仍然要愛護衣服,小心別弄髒。
白天穿的衣服,到了晚上睡覺時要換下來,這樣衣服才不會生蟲子,不會被弄壞。如果照這樣做的話,不僅人看著有精神,衣服保存得也很好。
晏子的狐裘能一穿30年,雖然也有他節儉困頓的原因在裏麵,但是也說明他對衣服愛惜有道啊。這才是最重要的。
儒家一向講究尊師重道,儒家學說先聖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幼小的孩童可能還不知尊師重道的重要性,朱熹就把這一點化成了簡易的幾句叮囑:
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鬧,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長上檢責,或有過誤,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隱默。久,卻徐徐細意條陳雲,此事恐是如此,向者當是偶爾遺忘。
既然做了別人的弟子,說話語氣就要和緩謙遜,吐字清晰,不要高聲吵鬧喧嘩嬉笑。當接受父親或兄長等長輩的教育時,要低頭恭敬聽取,不能狂妄地頂嘴分辯。
即使長輩教訓你的地方有不對的,也不要一味爭辯,還是先忍下來。等過一段時間,再細細把當時的事情對長輩講清楚,說這件事其實是另一個樣子的,前些時候忘記告訴您了。
對於兒童的學習,朱熹在《童蒙須知》裏說: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要求人在學習時要整理好書桌,坐姿端正,書寫也要認真,這些細小的方麵都體現了朱熹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
事實上,朱熹本人是個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的人,很多生活習慣都是在年少時養成的。
朱熹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製服,戴了襆頭,著了方頭鞋子,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
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裏,幾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地坐著,休息完了起來,就慢慢地向前走。他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一直到老始終沒有放棄。
作為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教育家,朱熹的一係列教育理論和他所著的蒙學教育著作《童蒙須知》,對後世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